为什么湿温病中湿重于热之湿遏卫气会出现午后热甚的症状?

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 即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这一证候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等症。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 即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见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 即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而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症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 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症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 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应指出的是,就三焦划分人体部位而言,肝并不属下焦,但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病末期,在温病辨证中统属于下焦病候。   下焦湿热 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职,湿阻大肠,腑气不通为主要病理变化。症见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2018-11-22
吴又可认为温疫初起二三日,可见日晡热甚,而此处病邪性质属湿热秽浊之邪,得到午后渐生之阴气的助益,湿浊郁阻,热势难以透发,而见日晡热甚之象2020-04-07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3:41:1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下焦温热 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肝为...

  •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

  • 湿温是受湿热病毒之邪所致。由于湿为阴邪,其性腻滞,初起阶段多湿重于热,常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症,其中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是阳为湿遏,清阳不展之故。若误为表寒而辛温发汗,则温以助热,汗出伤心阳,湿邪上逆、内蒙心窍则神...

  • 湿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脾胃,无论邪气如何入侵,其病变焦点都在这两个脏腑。初期,湿邪会困阻脾的气分,尽管可能伴有短暂的卫分湿邪,但随着表征的消失,症状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治疗时需区分湿邪的部位和湿与热的比重。若湿重于热,治疗应以祛湿为主,辅以清热。如湿邪上犯,患者可能出现头昏胀痛...

  • 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中心。3 湿邪犯表 初起湿邪壅遏卫表,其症发热恶寒,头痛少汗,类似伤寒表证,但伤寒表证恶寒较重而发热较轻,而湿温之恶寒少,为时甚短,程度较轻,且身热不扬,神疲困倦,苔白而腻。治宜芳香宣化,用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加减。如...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