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精华:痰饮的辨证论治

痰饮的辨证论治:

  痰饮为阴盛阳虚,本虚标实之候,治疗以“温药和之”为大法。凡饮邪壅实者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被动除饮邪;而阳虚饮微者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

  (1)实证:

  ①饮留胃肠:证候:脘腹胀满而疼、肠间漉漉有声,伴便闭而无矢气。口干舌燥,周身浮肿,苔白腻,治法:攻下逐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

  ②饮停胸胁:证候:胸胁胀满疼痛、呼吸、咳唾,转侧时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十枣汤或控涎丹。

  ③饮犯胸肺:证候:咳喘胸满,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则面目浮肿,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开肺化饮。

  方药:外寒引动宿饮,可用小青龙汤。

  ④饮溢四肢:证候:四肢沉重或关节疼痛,甚则肢体微肿,无汗恶寒,口不渴,或见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苔白,脉弦紧。

  治法:解表化饮。

  方药:以小青龙汤为主方。

  (2)虚证:

  ①脾胃阳虚:证候:胸胁支满,头晕目眩,不欲饮水,或饮入易吐,泛吐清水痰涎,或背部寒冷如掌大。胃中有振水音,食少便溏,舌苔白滑,脉弦细。

  治法:温脾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为主方。 

  ②肾阳虚弱:证候:怯寒肢冷,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脐下动悸,心悸气短,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温肾化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为主方。2023-02-19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4:49: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对痰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

  • 饮停胃肠为痰饮;饮流胁下为悬饮;溢于肢体为溢饮;支撑胸肺为支饮。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胃肠功能紊乱、幽门梗阻、肾炎水肿等疾病可按本病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痰饮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

  • 痰的去留与脾、肾、气的调和紧密相关,补脾有助于痰的化解,但过度攻击可能使痰更甚,所以需辨证施治。例如,《和剂》中的二陈汤用于治疗痰饮引发的不适,而导痰汤则针对痰多滞留的情况。治疗食积成痰的青礞石丸,以及针对不同症状的痰结、风痰壅盛的方剂,各有其针对性。痰饮未盛时,应以消导...

  • 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

  • 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某些部位停聚的病理性水液。饮的形成与脾肾阳气虚弱、外感寒湿或饮食劳欲等因素相关,其停聚的部位不同,能引发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类型的病证。饮与痰、水关系密切,通常被统称为“痰饮”或“水饮”。饮证的辨证论治原则包括掌握阴邪性质,选择温药调理,并...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