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糖友王大妈又感觉口干、口苦,而且嘴里还起了很多口疮,吃饭时十分不便。王大妈认为自己是“上火”了,得赶紧清热,就自己吃了一些标注有清热作用的药。其实,王大妈经常“上火”,一上火她就认为自己应该清热,于是自己吃一些清热的药。
这样的现象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他们一旦口干、口苦,或者嘴里起了口疮,就认为自己是上火了,“热重”,需要清热。但过一段时间后,热又起来了,总清不完。
其实,一部分中老年群体“上火”是不需要清热的,因为上火有可能是“阴火”引起的。想要去掉“阴火”,办法是“养”而不是“清”。阴火的原因之一是脾胃虚弱,面对脾胃虚弱导致的阴火,我们用清热的办法,一清再清,只会使脾胃更加虚弱,“上火”的程度越来越重,陷入一个“上火、清热、再上火、再清热”的恶性循环怪圈。要想真正把这种因脾胃虚弱导致的阴火清除掉,靠的不是清热泻火,而是补脾胃。
中医讲辨证治疗,所以上火也需辨证分型,并不是上火就清热这么简单。糖友如发现自己有上火的类似症状,要找专业的医师进行诊治,不要盲目自行服药。
上火的定义
上火是指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辛热药食、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人体以头面部口、舌、牙龈、咽喉、眼、鼻等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红肿热痛、溃疡为主,并伴有全身症状的一种轻微且易反复的疾病。
辨证分型
外邪上扰型
风热上扰型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咽痛。
次症:口渴,咳嗽,鼻流浊涕。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燥热上扰型
主症: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皲裂;
次症: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咽痒,口渴,唇焦,大便干,小便短少;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或无苔,少津,脉细数而弱。
邪热内盛证
主症:发热,恶热,烦躁;
次症:面红目赤,口舌糜烂,咽干口苦,口渴,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湿热蕴结证
主症: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
次症: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大便粘腻;
舌脉:舌苔黄腻,脉濡缓或濡数或滑数。
肝郁化火证
主症:目赤肿痛,烦躁易怒;
次症:心烦,善叹息,胁肋胀满,口干口苦,纳食减少;
舌脉:舌边尖红,苔黄,脉弦细数。
阴虚内热证
主症: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午后潮热;
次症: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
舌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气虚证
主症:劳累后发病或加剧,倦怠无力,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
次症: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自汗,容易感冒;
舌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阳虚证
主症:形寒畏冷,四肢不温,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
次症:体倦乏力,头晕嗜卧,食少便溏,面色㿠白。
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细沉或迟无力。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实火宜泻,虚火当补,并根据证候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属实者,宜以清热、利湿、解郁、疏风、润燥为主,适当配伍滋阴。属虚者,则应以益气、温阳、滋阴为主。另外,对于符合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单纯疱疹等西医疾病诊断的,也可按上火进行辨治。
分证论治
外邪上扰证
治法:疏风清热,祛邪润燥。
常用药:
以风热为主者用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生甘草、淡豆豉、板蓝根、射干;
以燥热为主者用桑叶、浙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
邪热内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
常用药:以胃火为主者用升麻、黄连、当归、生地、丹皮;以心火为主者用生地黄、生甘草竹叶、大黄、黄连、黄芩。
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
常用药:以脾胃湿热为主者可用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以肝胆湿热为主者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清热。
常用药:丹皮、栀子、紫胡、当归、芍药、薄荷、茯苓、生姜、枣、夏枯草。
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
常用药:肾阴虚内热为主者用知母、熟地黄、黄柏、制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肺胃阴虚内热为主者用沙参、玉竹、生甘草、桑叶、麦冬、生扁豆、天花粉、知母、芦根、生地、玄参。
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
常用药: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当归。
阳虚证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常用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预防与调摄
清淡饮食,平时忌烟酒、辛辣肥甘厚味;平常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外邪侵袭;调整好心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和过度紧张。
(参考文献:《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2-07-05
这样的现象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他们一旦口干、口苦,或者嘴里起了口疮,就认为自己是上火了,“热重”,需要清热。但过一段时间后,热又起来了,总清不完。
其实,一部分中老年群体“上火”是不需要清热的,因为上火有可能是“阴火”引起的。想要去掉“阴火”,办法是“养”而不是“清”。阴火的原因之一是脾胃虚弱,面对脾胃虚弱导致的阴火,我们用清热的办法,一清再清,只会使脾胃更加虚弱,“上火”的程度越来越重,陷入一个“上火、清热、再上火、再清热”的恶性循环怪圈。要想真正把这种因脾胃虚弱导致的阴火清除掉,靠的不是清热泻火,而是补脾胃。
中医讲辨证治疗,所以上火也需辨证分型,并不是上火就清热这么简单。糖友如发现自己有上火的类似症状,要找专业的医师进行诊治,不要盲目自行服药。
上火的定义
上火是指因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辛热药食、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人体以头面部口、舌、牙龈、咽喉、眼、鼻等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红肿热痛、溃疡为主,并伴有全身症状的一种轻微且易反复的疾病。
辨证分型
外邪上扰型
风热上扰型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咽痛。
次症:口渴,咳嗽,鼻流浊涕。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燥热上扰型
主症: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皲裂;
次症: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咽痒,口渴,唇焦,大便干,小便短少;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或无苔,少津,脉细数而弱。
邪热内盛证
主症:发热,恶热,烦躁;
次症:面红目赤,口舌糜烂,咽干口苦,口渴,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湿热蕴结证
主症: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
次症: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大便粘腻;
舌脉:舌苔黄腻,脉濡缓或濡数或滑数。
肝郁化火证
主症:目赤肿痛,烦躁易怒;
次症:心烦,善叹息,胁肋胀满,口干口苦,纳食减少;
舌脉:舌边尖红,苔黄,脉弦细数。
阴虚内热证
主症: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午后潮热;
次症: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
舌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气虚证
主症:劳累后发病或加剧,倦怠无力,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
次症: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自汗,容易感冒;
舌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阳虚证
主症:形寒畏冷,四肢不温,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
次症:体倦乏力,头晕嗜卧,食少便溏,面色㿠白。
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细沉或迟无力。
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实火宜泻,虚火当补,并根据证候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属实者,宜以清热、利湿、解郁、疏风、润燥为主,适当配伍滋阴。属虚者,则应以益气、温阳、滋阴为主。另外,对于符合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单纯疱疹等西医疾病诊断的,也可按上火进行辨治。
分证论治
外邪上扰证
治法:疏风清热,祛邪润燥。
常用药:
以风热为主者用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生甘草、淡豆豉、板蓝根、射干;
以燥热为主者用桑叶、浙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
邪热内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
常用药:以胃火为主者用升麻、黄连、当归、生地、丹皮;以心火为主者用生地黄、生甘草竹叶、大黄、黄连、黄芩。
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利湿。
常用药:以脾胃湿热为主者可用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以肝胆湿热为主者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清热。
常用药:丹皮、栀子、紫胡、当归、芍药、薄荷、茯苓、生姜、枣、夏枯草。
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
常用药:肾阴虚内热为主者用知母、熟地黄、黄柏、制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肺胃阴虚内热为主者用沙参、玉竹、生甘草、桑叶、麦冬、生扁豆、天花粉、知母、芦根、生地、玄参。
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
常用药: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当归。
阳虚证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常用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预防与调摄
清淡饮食,平时忌烟酒、辛辣肥甘厚味;平常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外邪侵袭;调整好心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和过度紧张。
(参考文献:《上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