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呕·脾胃阳虚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6.3.2 方二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6.4.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呕吐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虚呕·脾胃阳虚证的方剂 2 治疗虚呕·脾胃阳虚证的中成药 1 拼音 xū ǒu ·pí wèi yá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ficient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虚呕·脾胃阳虚证(deficient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阳虚,胃失和降,以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呕证候[2]。
4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症状 虚呕·脾胃阳虚证患者劳累过度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㿠白,倦怠乏力,胃脘隐痛,口干而不欲饮,喜暖喜按,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3][4][5]。
5 证候分析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失于温煦: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熟腐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作时止,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㿠白,四肢不湿,倦怠乏力。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常,故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濡弱,乃脾阳不足之象。本证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点。[3][5][4]

6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虚呕·脾胃阳虚证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3]。
虚呕·脾胃阳虚证治宜散寒和胃止呕[4]。
6.2 方药治疗 虚呕·脾胃阳虚证可用用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以人参、白术健脾益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并可加砂仁、半夏、陈皮之类以理气降逆。如呕吐清水不止,可再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而止呕吐。若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者可用来复丹[备注]来复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杜先生方):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皮、青皮、五灵脂镇逆止吐。[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5]
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关元。
随证配穴:腹痛者,加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中脘、胃俞、章门、脾俞为俞募配穴法,以调补脾胃,振奋中阳,使其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内关、足三里宽胸降逆,和胃止呕。关元补元气而温脾阳。
6.3.2 方二 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6]。脾胃虚弱者加灸神阙[6]。如呕吐不止,可加金津、玉液点刺出血[6]。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虚呕·脾胃阳虚证患者建议食用高良姜、干姜、饴糖、白芍、牛肚、茶等[4]。
6.4.2 推荐食疗方 [4]
1.姜茶饮(《圣济总录》):绿茶10g,干姜3g。干姜切丝,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趁热频服饮用。
2.良姜粥(《饮膳正要》):高良姜15g,粳米100g。以水750mL,先煎高良姜至500mL,去渣纳粳米,文火煮粥。早晚服。
3.小建中汤(《伤寒论》):白芍12g,桂枝6g,甘草3g,生姜10g,大枣4枚,饴糖30g。前五味水煎取汁,入饴糖,文火溶匀。日2~3次温服。
7 关于呕吐 呕吐(vomiting[1])为病证名[7]。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呕吐是一个症状,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3]。所以任何病变,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3]。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其实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3]。呕吐与干呕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3]。
虚呕是指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1]。发病缓慢,病程较长[1]。《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胃虚也;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胃虚也;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胃虚也;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胃虚也;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胃虚也;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胃虚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人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无阳,命门虚也。”治宜温补[8]。
呕吐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以及颅脑病变所致的呕吐,也均可参照辨证施治[5]。
2022-11-13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4-09-20 16:30: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