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呕·脾胃阳虚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6.3.2 方二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6.4.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呕吐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虚呕·脾胃阳虚证的方剂 2 治疗虚呕·脾胃阳虚证的中成药 1 拼音 xū ǒu ·pí wèi yá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ficient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虚呕·脾胃阳虚证(deficient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阳虚,胃失和降,以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呕证候[2]。
4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症状 虚呕·脾胃阳虚证患者劳累过度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面色㿠白,倦怠乏力,胃脘隐痛,口干而不欲饮,喜暖喜按,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3][4][5]。
5 证候分析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失于温煦: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熟腐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作时止,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㿠白,四肢不湿,倦怠乏力。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常,故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濡弱,乃脾阳不足之象。本证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点。[3][5][4]

6 虚呕·脾胃阳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虚呕·脾胃阳虚证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3]。
虚呕·脾胃阳虚证治宜散寒和胃止呕[4]。
6.2 方药治疗 虚呕·脾胃阳虚证可用用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以人参、白术健脾益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并可加砂仁、半夏、陈皮之类以理气降逆。如呕吐清水不止,可再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而止呕吐。若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者可用来复丹[备注]来复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杜先生方):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皮、青皮、五灵脂镇逆止吐。[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5]
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关元。
随证配穴:腹痛者,加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中脘、胃俞、章门、脾俞为俞募配穴法,以调补脾胃,振奋中阳,使其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内关、足三里宽胸降逆,和胃止呕。关元补元气而温脾阳。
6.3.2 方二 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6]。脾胃虚弱者加灸神阙[6]。如呕吐不止,可加金津、玉液点刺出血[6]。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虚呕·脾胃阳虚证患者建议食用高良姜、干姜、饴糖、白芍、牛肚、茶等[4]。
6.4.2 推荐食疗方 [4]
1.姜茶饮(《圣济总录》):绿茶10g,干姜3g。干姜切丝,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趁热频服饮用。
2.良姜粥(《饮膳正要》):高良姜15g,粳米100g。以水750mL,先煎高良姜至500mL,去渣纳粳米,文火煮粥。早晚服。
3.小建中汤(《伤寒论》):白芍12g,桂枝6g,甘草3g,生姜10g,大枣4枚,饴糖30g。前五味水煎取汁,入饴糖,文火溶匀。日2~3次温服。
7 关于呕吐 呕吐(vomiting[1])为病证名[7]。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呕吐是一个症状,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3]。所以任何病变,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3]。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其实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3]。呕吐与干呕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3]。
虚呕是指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1]。发病缓慢,病程较长[1]。《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胃虚也;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胃虚也;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胃虚也;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胃虚也;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胃虚也;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胃虚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人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无阳,命门虚也。”治宜温补[8]。
呕吐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以及颅脑病变所致的呕吐,也均可参照辨证施治[5]。
2022-11-13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4:26: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胃脾虚弱是指中医所称的脾脏功能减弱引起的病证。常见的症状包括呕吐、泄泻、水肿和出血。2. 脾虚呕吐表现为饮食不当即呕吐,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倦怠乏力。治疗应健脾和胃止呕,推荐香砂六君子汤加减。3. 脾虚泄泻症状为大便时溏时泻,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神疲倦怠。治疗...

  • 如表现为脾阳虚则见: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如表现为脾不统血则见: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

  • 脾阳虚证 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进展,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胃阴虚证 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

  • 脾虚主要症状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脾虚呕吐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 脾气虚表现为腹部胀满,食后为甚,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等。脾阳虚则可见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形寒肢冷等症状。脾不统血时,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肢体倦怠等。胃阴虚表现为口干唇燥、嘈杂、干呕等。而脾胃虚寒则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乏力等。脾胃虚弱的症状还包括不同程度的腹泻,大便...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