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总结

刘渡舟

厥阴比少阳阴邪要重,所以叫做阴之极,但是有阳气来复的条件,所以有寒热错杂的表现,不同于少阴病。寒热错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乌梅丸证,寒热并用,主要是酸收,治疗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一个是干姜黄芪黄连汤证,主要是苦降,治疗呕吐是理想的方剂;一个是麻黄升麻汤证,虽然寒热并用,但是是遏制宣发阳热,所以治疗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的厥利,吃了以后要出汗,汗出才解。

厥阴还有一个特点是阴阳进退,寒热胜复。寒代表有邪气,热代表正气,寒热互现类似寒热往来。所以厥阴最大特点是厥和热趋向何多何少,何盛何衰,可以辩证阴阳消长的情况。

第三个特点是厥阴病讲究厥,概括了寒热虚实,用阴阳气不顺接来解释。所以在复杂情况下,可以根据阴阳两方面盛衰来掌握病机。寒厥用四逆辈治疗;同时血虚有寒的厥冷,用当归四逆汤;热厥用白虎汤或者下法解决;寒热错杂就包括了蛔厥在内的乌梅丸证和麻黄升麻汤证。

第四个特点是下利,下利也分寒热虚实,寒性下利用四逆汤,热性下利用白头翁汤。热性下利特点是口渴,下重。寒热错杂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和乌梅丸,实证下利用小承气汤。

胡希恕

中医因为技术原因,没办法认识病,只能通过疾病的反应来看问题,也就是从症状找问题,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这不是哪个人,哪个时代的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个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治疗方法和用药,都是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证明的。古人经常把现象当本质,但是规律是不变的。这些规律结论应该在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上。

六经就是这个规律的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反应的病位,内经的六经和伤寒六经不一致。现在有人认为桂枝是驱风邪的,但是心脏病也用它,显然是主观设想。至于温病,越搞越离开事实。温病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与太阳病相比较。发热而渴,不恶寒,说明是里热嘛,就是白虎汤证,只有清热一个办法,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书里已经包含了。同样有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泻心汤,白虎汤等,都是去热的,都可以治疗温病。所以我认为伤寒中风作为太阳病两种证型可以,但是没有风湿寒邪一说。

八纲首先然认识表,表就是体表,皮肤,肌肉筋骨,在人躯体最外头,如果疾病反应在这个病位就叫做表证。里指肌肉里头,消化管道,大小肠胃组成的消化管道,反应在这个部位就是里证。半表半里就是里之外,表之内,就是胸腹腔间,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八纲实际是九纲,半表半里纳入了里。

阴阳并不是现在说的阴虚阳虚,而是指性。生病后生理机能会改变,尤其是代谢机能,一方太过,另一方就不及,太过就会兴奋亢奋,这是阳性;沉衰,抑制的,这是阴性证,所以病的变化不会离开这两大类。但是阴阳还要辨寒热虚实,寒和虚是不及,热与实是太过,这四种统属阴阳,所以阳证里有阳热,阳实,也有阳虚热。在六经基础上,还要分析虚实,这样表里阴阳,,寒热虚实都有了,八纲都具备了。

有了表里寒热寒热虚实,就有治疗的法则,热就用寒药,太阳病就发汗。但是有治则不能治病,需要方证,先辨六经,就是六个固定证型,再分寒热虚实,确定法则后,进一步根据表现确定方证,这是这书的思路。

八纲六经是万有疾病的一般规律,所以一个病有这个证,就用这个方法来治疗,这是辨证施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般规律,也就是疾病的通治方法。比如只要是太阳病,桂枝证就用桂枝方。西医在疾病一般规律认识解释的很好,这是西医对它的认识。

所以中医用一个病固定用一个方子,是不成立的。中医认为人体对疾病是有抗争的,就是正邪交争,体表就想用发汗的方法,里证就想用吐下的方法排除,半表半里就借助各种脏器功能把疾病排除,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这是人体自然结构与疾病斗争的方式,也离不开这几个方位,所以病位就固定了。如果病位固定,机能亢奋就是阳性证,机能沉衰就是阴性证,斗争形式是不出这个范围的。

中医辨证施治,是适应人体机制的。比如表证,要发汗而机体发不出汗,比如麻黄汤证,用麻黄汤发汗,病就好了。中风证虽然出汗驱邪,但是津液虚,所以不但不能驱邪,反而把邪留下了。太阳病篇说那么多,就是因为病不是固定的,随着治疗的关系或者误治传变,出现各种情况,需要应急。

表证里证都比较单纯,主要半表半里不好辨。例如口苦咽干目眩,白虎汤证也有这个表现,里面的热顺着孔窍上来,就出现这种情况。古人对这个是没法认识的,不好简单概括,所以少阳和厥阴提纲是不全面的,只能参考。如何辨,就成了问题,实际也简单,出了表里,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简单的说,不用发汗治疗的病,也不用吐下治疗的病,都是半表半里,阳性反应的是少阳病,阴性的是厥阴病。

刘志杰2022-07-18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36: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