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胃阴虚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嗳气·胃阴虚证的穴位 2 治疗嗳气·胃阴虚证的方剂 3 治疗嗳气·胃阴虚证的中成药 4 嗳气·胃阴虚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ài qì ·wèi yīn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belching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注解
嗳气·胃阴虚证(belching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1])是指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胃气上逆,以嗳气时发,口干喜饮,夜寐欠安,头晕耳鸣,或兼心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等为常见症的嗳气证候[2]。
42022-10-28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36: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胃阴不足主证为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脱。治则养阴益胃,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治疗胃痛时,除了使用按摩等方法,还需注意饮食调节和心情舒畅。避免食用过于刺激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食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心情愉悦。

  • 胃阴虚型: 胃热疼痛,伴有恶心嘈杂,消瘦,口干多饮,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炎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它由反复损害胃黏膜导致,即使黏膜有再生能力,也可能演变成萎缩性胃炎,甚至丧失胃腺体。慢性胃炎的成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急性胃炎转化、...

  • 胃阴虚证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B错)。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肋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C错)。胃阳虚证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 气不接续,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胃阴不足呃逆表现为呃声气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烦渴不安。根据不同的呃逆类型,中医推荐了相应的饮食治疗原则。脾胃虚寒证、胃肠热证、脾肾阳虚证和胃阴虚证的饮食治疗各有侧重,旨在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增强体质,改善胃部功能,达到缓解呃逆和胃部不适的目的。

  • 胃阴虚证,治疗以滋养胃阴为法,常用益胃汤、麦门冬汤之类。胃气虚 多因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他脏有病损伤胃气而成。以胃气虚弱,受纳无权,腐熟无力为其基本病理变化。以常见胃病症状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临床以食少纳呆,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为主症。伴有面色无华,...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