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维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维脉循行路径 5 阳维脉交会腧穴 6 阳维脉经脉病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维脉 1 拼音 yáng wéi mài
2 英文参考 yangwei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link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Link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 Link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2]。阳维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4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又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缺盆中上毖际天髎穴,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从阳白穴上行于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从临泣穴上行经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会合[1]。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3]。
奇经阳维脉经筋图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二十八难》载:“阳维起于诸阳会也。”《奇经八脉考》具体指出:“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少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于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此说与《针灸甲乙经》所载交会穴不完全相同。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循行路线:
起于足少阴
发足太阳
循足少阳经上行
至髀枢
行背外肩胛上头
会于督脉
奇经阳维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5 阳维脉交会腧穴 阳维脉交会腧穴有金门(足太阳膀胱经)、阳交(足少阳胆经)、腧俞(手太阳小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肩井(足少阳胆经)、头维(足阳明胃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胆经)、风府、哑门(督脉)。

阳维腧穴总图
6 阳维脉经脉病 阳维脉主要病候为恶寒发热、腰痛[4]。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 患阳维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见寒热。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2]。《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或见腰痛。《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
2022-11-06
mcxzy 阅读 99 次 更新于 2025-01-11 16:52: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阳脉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指两种不同的医学现象。 阳脉可以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阳脉也可以指脉象性质,凡属浮、大、数、动、滑者,谓之阳脉。

  • C

  • 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