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脏腑的关系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肾 4 心 5 肝胆 6 脾 1 拼音 ěr yǔ zàng fǔ de guān xì
2 简介 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与之配合,并通过经络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联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肌肉血脉、五官九窍等,成为一个统一的机体。耳为五官之一,耳壳露于头侧,耳窍内通于脑,它的生理功能的发挥,以及病理病症的产生,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错综复杂,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其中,与肾、心、肝、胆、脾的关系较为密切。
3 肾 耳为肾所主。在历代文献载有“耳者肾之窍”、“耳为肾之官”、“耳为肾之外候”、“肾气通于耳”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归纳五窍与五脏的关系时指出:“肾主耳,在窍为耳。”肾为封藏之官,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精气上通于耳而为听,对耳的听觉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又因肾精能化生骨髓,髓充于骨而汇于脑,故脑为髓海,髓海也为肾所主,耳窍内通于脑,髓海泌渗精气以荣耳窍,对耳的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有重要影响,故《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肾的功能健旺,髓海充足,耳窍得以滋养则听觉灵敏,并能步履稳健。反之,肾精亏损,髓海不足,耳窍失于荣养,则有平衡感觉障碍,自觉天旋地转、自身动荡不安及耳鸣、耳聋、呕吐等一系列症状。《济生方·耳门》说:“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临床上,肾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多产生耳鸣、耳聋、眩晕、耳内胀塞、脓耳日久等虚性症候。《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耳者肾之官也,”官者,管也。耳受肾所主,具有辅助肾而司管听觉与平衡等作用。
耳壳形态大小、厚薄、高低、气色荣枯等与肾的功能有一定关系,如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耗,精不上荣之候,观察耳壳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肾脏功能的盛衰。故有称“耳为肾之外候。”《医学心悟·卷1》说:“耳者,肾之窍。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故耳轮红润者生,枯槁者难治。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为肾败。”
4 心 耳为心之寄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指出耳与心之关系。但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有“心主舌,在窍为舌”的提法。后世医家在总结临床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耳为肾之窍,又为心之寄窍的理论,比较恰当地说明了耳与肾和耳与心的主次关系。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与肾水,相互制约,共同维护耳的功能。若心肾失调,肾水亏虚,心火亢盛,或心血不足,不荣于耳,均可导致耳病。如《古今医统·耳证门》说:“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

5 肝胆 足少阳之经脉,属胆络肝,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经气环循于耳,对耳的生理、病理有着极大的影响。肝胆互为表里,共主疏泄升发,其病变以气机郁结化火或升发太过为主,每可循经上扰耳窍,以致耳痛、脓耳、耳鸣、耳聋、眩晕等症。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说明耳与肝胆有关,尤其是耳病的实热症候多由肝胆的病理变化而致。
6 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头面空窍,无不承受精气于脾,耳的功能也一样与脾有关。脾的功能旺盛,生化之源充足,运化有力,清气上升,浊阴下降,耳窍得其濡养而清宁,听力聪敏而无病。若脾气虚,不能上奉于耳,则耳易得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指出: 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若脾有湿浊,上滞耳窍,则可致耳部湿烂、脓耳、耳鸣、耳聋、眩晕等症。
2022-10-27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41: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