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病去湿热的原文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论痹之涵义甚广。就痹病而言,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感受风寒湿等邪气,久留体内,致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气血运行不畅,乃至由浅入深,累及五脏六腑气血闭塞不通,气滞血凝出现肢体疼痛楚、麻木沉重等功能障碍,活动受限为特点的一类病证的总称。《内经》除有两篇专论“痹病”之外,还有40多章的有所论及,而且以“痹”为名之病证多达50余种,足见其对这一病种的重视。
“痹病”发生机理

如若要全面认识《内经》所论“痹病”发生机理,就得运用“纵横联系”的读经方法,整合其中相关篇论,才能对此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一深刻理解和辨识。如果将《灵枢·贼风》之论,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素问·痹论》)的论述,以及“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挤压)则痛”(《灵枢·周痹》)等原文结合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内经》所论痹病的发生,是一个既有外感,又有内伤,有诸多因素叠加的复合式发病机理。素体有“故邪”藏伏《内经》认为,患者素体有“故邪”藏伏体内,是感染致痹邪气的内在基础。据原文内涵而言,“故邪”有6类。2022-04-15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7:25: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忍冬籐 其甘、寒,功效与金银花相同,能清热解毒,治经络湿热、筋骨酸疼尤为得力。因其能清络中之热、通络中之滞,故治风热痹、湿热痹而见肌肉肢节红肿热痛者为必用之药。其性平和,凡热痹无问虚实,皆可用以清热通络,消肿止痛。临床常配老鹳草、黄柏等同用。汤剂用量30~60克,大量可用至120克。

  • 若局部肿胀者加防已、薏苡仁;游走痛者加威灵仙、海风藤;肢热有红斑者加忍冬藤、桑枝;发热不退者加蒲公英、玄参;肌肉关节疼痛者,加忍冬藤、姜黄、威灵仙;汗出恶风者加桂枝。二、湿热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热痛、重着。周身沉重,下肢为甚,皮肤发红或见硬结、红斑,伴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

  • 在痹证分类上,传统观念多以风寒湿论痹,而从湿热论痹者较少。不过,一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例如,《儒门事亲》中的张子和强调,痹病以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这说明,在中医理论中,湿热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因素。湿热病,亦称湿温,是一种常见于...

  • 四妙丸是在二妙丸的基础上增加了薏苡仁、牛膝等中药材,其功效相较于二妙丸有所增强。这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包括薏苡仁、牛膝、苍术和盐黄柏。它们共同作用,能清热利湿,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改善湿热过重导致的各种症状。对于湿热下注引起的痹病,这种药物尤为适用。茵栀黄口服液是一种祛湿剂,具有清热...

  • 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中医的痹症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范围。中医治疗痹症的关键是祛除风寒湿热之邪,疏通经络关节。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