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时间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素问》、《灵枢》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其成书年代一向有争议,大约是西汉以后的作品。成书时间一般有三种流传说法:
一、《黄帝内经》是“三坟之书”其中之一,有人认为是黄帝所写,但黄帝年代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留下资料说明当时的医学背景,可信度非常低
二、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北宋程颢、司马光都持这种立场。
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里,从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等角度,都不乏春秋战国的背景。因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之久,确实可能包含多种观点、不同习惯的内容。
程、司马二人不觉阴阳五行为儒生伪造,由于利益冲突,故隐没之,此称春秋笔法。
三、认为《黄帝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时间约在西汉。
《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而《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类来主持的,分工校正方技类,而由李柱国来分工、校正医书,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而被认为《黄帝内经》最晚也要在公元前26年成书。
最早是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史记中记载不少当代医学,如公乘阳庆、仓公、扁鹊等,但唯独没有记载更为重要的《黄帝内经》,所以被认为不可能早于写《史记》的时代,司马迁是在公元前99年入狱时撰写了史记,从上述推论《黄帝内经》大约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
自先秦之际天六地四,说卦传曰:参天两地而倚数,西汉之时,儒生杂用五行,故有五藏六府之谬说,此等谬说一律出自孔子家语。
1973年,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导引图》等14件医书,而墓主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_侯利仓之子,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
这些文献较为简略粗糙,例如只有十一经脉,而黄帝内经是十二经脉,从理论的简繁、完善程度上认为,十一经脉要早于十二经脉,也就是完备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
由是观之黄帝内经必成于西汉末年至文风稍似六朝之时,故《素问》、《灵枢》当是伪作
扩展资料:
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二、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三、成就
黄帝内经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
2010年中国向“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提案据认公元1339年木板印刷,由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通过将这部文献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了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医亦称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已经是预防医学的理想。
黄帝内经影响了其后的中医经典。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2022-12-11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素问》、《灵枢》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其成书年代一向有争议,大约是西汉以后的作品。成书时间一般有三种流传说法:
一、《黄帝内经》是“三坟之书”其中之一,有人认为是黄帝所写,但黄帝年代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留下资料说明当时的医学背景,可信度非常低
二、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北宋程颢、司马光都持这种立场。
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里,从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等角度,都不乏春秋战国的背景。因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之久,确实可能包含多种观点、不同习惯的内容。
程、司马二人不觉阴阳五行为儒生伪造,由于利益冲突,故隐没之,此称春秋笔法。
三、认为《黄帝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时间约在西汉。
《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而《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类来主持的,分工校正方技类,而由李柱国来分工、校正医书,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而被认为《黄帝内经》最晚也要在公元前26年成书。
最早是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史记中记载不少当代医学,如公乘阳庆、仓公、扁鹊等,但唯独没有记载更为重要的《黄帝内经》,所以被认为不可能早于写《史记》的时代,司马迁是在公元前99年入狱时撰写了史记,从上述推论《黄帝内经》大约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
自先秦之际天六地四,说卦传曰:参天两地而倚数,西汉之时,儒生杂用五行,故有五藏六府之谬说,此等谬说一律出自孔子家语。
1973年,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导引图》等14件医书,而墓主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_侯利仓之子,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
这些文献较为简略粗糙,例如只有十一经脉,而黄帝内经是十二经脉,从理论的简繁、完善程度上认为,十一经脉要早于十二经脉,也就是完备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
由是观之黄帝内经必成于西汉末年至文风稍似六朝之时,故《素问》、《灵枢》当是伪作
扩展资料:
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二、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三、成就
黄帝内经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
2010年中国向“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提案据认公元1339年木板印刷,由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通过将这部文献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了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医亦称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已经是预防医学的理想。
黄帝内经影响了其后的中医经典。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