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之论文范文。
摘要:探讨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是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愿意承受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致力于减少的,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又是无法避免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面对着学业和爱情的选择,又处于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所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都是90后,有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要面对由于生理和心理造成的种种困境,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各种负性情绪,又加上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1],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疏离感[2]。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调整心态、合理认知、适应角色、健康生活。
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人提出应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作者也认为可以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中发掘有益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医所有学科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治未病”思想的中医典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当疾病“已成”,即使有再好的医疗手段,也不过是亡羊补牢,就像人已经很渴了才去掘井、战争已经开始才去制造武器,恐怕伤害是在所难免。
所以,不如提前预防。这与现代所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治未病”是中医提出的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医疗原则,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就是在没有生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就是当得病之后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小病酿成大病。
未病先防的理念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如果能导致人体发病,可能是因为人体抵抗力太弱,也可能是因为致病因素过强。那么要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方面要增强人的体质,以提高抗病力,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 》);另一方面要积极避免或减少致病因素的危害,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则一方面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减少甚至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黄帝内经》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一)“和于四时,调于阴阳”《黄帝内经》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当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时刻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使与季节相通应的五脏能够适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使七情五志顺时、和谐,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春三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指出了不同季节中人应采取的起居方式及其对人情志产生的影响。
(二)怡养精神,调适情志《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本为一体,互相影响。
五脏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生的基础,而精神活动反过来又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认为精神的紊乱能使人体生病。所以人应该调养精神、调节情志,适应环境变化,以保证身体健康。《黄帝内经》的论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黄帝内经》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的成书在秦汉时期,但托名黄帝,该书体例多采用黄帝和岐伯、雷公、鬼臾区等人问答的形式,这样既增加了该书的权威性,又使形式生动活泼,易于为人接受;而且该书还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记录,如“著于竹帛”、“著之玉版”,在当时纸张尚未发明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载体;或者“得其人则传”,选取合适的对象进行言传身教,这些都加强了医学知识的传播。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或邀请社会上的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向大学生传授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如传统的编辑心理健康知识小册子、明白纸,或由师生自己编演心理情景剧,还有现代的微信、翻转课堂等,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在大学生中选择对心理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加以专业培训,由他们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对其他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在同学中有着更强的亲和力,而其体会也更贴近同学,易于被接受,自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大的改善。其次,《黄帝内经》还指出教育的内容应该简明易懂。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言:“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指出了医学道理应该明确、难忘,容易掌握,这样才能够广泛传播,经久不绝。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接受信息较容易。
但是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枯燥的说教,尤其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生动有趣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形式让人目不暇接,更让大学生提高了“口味”,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过于书面化,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成大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的语言传达给他们。第三,对于教育的实施原则,《黄帝内经》也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如《灵枢师传》篇中所讲:“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指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人性,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比如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希望能走出阴影、开心生活,这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原动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应运而生,顺应人的心理开展工作。
指出不良情绪状态的危害是“告之以其败”,说明保持良好心态的好处是“语之以其善”,给予一定的辅助措施如放松技术等是“导之以其所便”,帮助消除其抑郁、焦虑情绪是“开之以其所苦”,如果能够达到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自不待言。而在此之外,更辅之以身体的锻炼、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社会支持的促进,则更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寻回生命阳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海燕,宋海霞,宋海辉,等.1990年代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42(4):101-104.
[2]肖柳婷,梁瑞琼,钟泳如.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710-714.
[3]章冬云.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4:39.
拓展:《黄帝内经》的价值影响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1.中医渊薮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的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其他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内经》的理论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成书距现在虽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类个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按照《内经》的理论,如果肺主气、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脉,脾升清、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气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气血周流畅通、运行无阻,人体就不会生病。《内经》所确立的独特养生防病视角,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2.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巨大的国学经典。
3.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德,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 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的医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阐释。《内经》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医家对医德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德思想,宣告了中医医德理论的诞生。
《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分为医学养生道德、医学预防道德、医学治疗道德和医学护理道德四个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4.文献价值
《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种,以“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也很多。这些古文献对了解先秦时期中医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2022-07-20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之论文范文。
摘要:探讨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是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愿意承受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致力于减少的,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又是无法避免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面对着学业和爱情的选择,又处于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所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都是90后,有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要面对由于生理和心理造成的种种困境,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各种负性情绪,又加上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1],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疏离感[2]。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调整心态、合理认知、适应角色、健康生活。
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人提出应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作者也认为可以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中发掘有益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医所有学科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治未病”思想的中医典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当疾病“已成”,即使有再好的医疗手段,也不过是亡羊补牢,就像人已经很渴了才去掘井、战争已经开始才去制造武器,恐怕伤害是在所难免。
所以,不如提前预防。这与现代所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治未病”是中医提出的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医疗原则,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就是在没有生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就是当得病之后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小病酿成大病。
未病先防的理念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如果能导致人体发病,可能是因为人体抵抗力太弱,也可能是因为致病因素过强。那么要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方面要增强人的体质,以提高抗病力,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 》);另一方面要积极避免或减少致病因素的危害,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则一方面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减少甚至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黄帝内经》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一)“和于四时,调于阴阳”《黄帝内经》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当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时刻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使与季节相通应的五脏能够适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使七情五志顺时、和谐,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春三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指出了不同季节中人应采取的起居方式及其对人情志产生的影响。
(二)怡养精神,调适情志《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本为一体,互相影响。
五脏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生的基础,而精神活动反过来又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认为精神的紊乱能使人体生病。所以人应该调养精神、调节情志,适应环境变化,以保证身体健康。《黄帝内经》的论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黄帝内经》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的成书在秦汉时期,但托名黄帝,该书体例多采用黄帝和岐伯、雷公、鬼臾区等人问答的形式,这样既增加了该书的权威性,又使形式生动活泼,易于为人接受;而且该书还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记录,如“著于竹帛”、“著之玉版”,在当时纸张尚未发明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载体;或者“得其人则传”,选取合适的对象进行言传身教,这些都加强了医学知识的传播。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或邀请社会上的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向大学生传授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如传统的编辑心理健康知识小册子、明白纸,或由师生自己编演心理情景剧,还有现代的微信、翻转课堂等,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在大学生中选择对心理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加以专业培训,由他们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对其他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在同学中有着更强的亲和力,而其体会也更贴近同学,易于被接受,自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大的改善。其次,《黄帝内经》还指出教育的内容应该简明易懂。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言:“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指出了医学道理应该明确、难忘,容易掌握,这样才能够广泛传播,经久不绝。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接受信息较容易。
但是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枯燥的说教,尤其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生动有趣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形式让人目不暇接,更让大学生提高了“口味”,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过于书面化,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成大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的语言传达给他们。第三,对于教育的实施原则,《黄帝内经》也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如《灵枢师传》篇中所讲:“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指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人性,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比如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希望能走出阴影、开心生活,这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原动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应运而生,顺应人的心理开展工作。
指出不良情绪状态的危害是“告之以其败”,说明保持良好心态的好处是“语之以其善”,给予一定的辅助措施如放松技术等是“导之以其所便”,帮助消除其抑郁、焦虑情绪是“开之以其所苦”,如果能够达到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自不待言。而在此之外,更辅之以身体的锻炼、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社会支持的促进,则更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寻回生命阳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海燕,宋海霞,宋海辉,等.1990年代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42(4):101-104.
[2]肖柳婷,梁瑞琼,钟泳如.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710-714.
[3]章冬云.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4:39.
拓展:《黄帝内经》的价值影响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1.中医渊薮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的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其他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内经》的理论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成书距现在虽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类个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按照《内经》的理论,如果肺主气、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脉,脾升清、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气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气血周流畅通、运行无阻,人体就不会生病。《内经》所确立的独特养生防病视角,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2.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巨大的国学经典。
3.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德,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 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的医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阐释。《内经》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医家对医德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德思想,宣告了中医医德理论的诞生。
《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分为医学养生道德、医学预防道德、医学治疗道德和医学护理道德四个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4.文献价值
《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种,以“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也很多。这些古文献对了解先秦时期中医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