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作强之官,是人体的肾水来源,肾为水所以来中和心之火,水火平衡才可以拥有健康体魄。膀胱藏津液,也属水,起贮藏作用。
肾位于腰部,中医认为,由于肾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密切相关,故有肾主藏精之说。肾主水,主吸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人体饮入的水分,其中是通过肾脏的气化作用形成汗液,尿液等排出体外,故肾主水。肾精充则骨髓得充、骨得以养,骨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故肾主骨生髓。肾对气有固摄、受纳和与肺的协调作用,故肾主纳气。所以肾为五脏之本,作强之官。
由于肾脏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肾脏一旦发生疾病则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及生命。因此认识肾脏和了解肾脏的功能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肾藏精
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充分地反映了肾的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
肾主骨
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的药物,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根据中医的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的理论为依据的。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因脑髓又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如肾精亏虚者,除出现腰酸腿软等症外,还会出现头晕,失眠,思维迟钝等症状。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故某些牙齿的疾患也与肾有关,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精不足的反映。临床上肾虚的牙痛齿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常获得疗效,就是这个道理。
肾主水
主水,主要是指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而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一般认为,肾阳主开,肾阴主阖.肾阴不足,则开多阖少,小便则多,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疗时应滋补肾阴。如肾阳不足,则开少阖多,小便则少,多出现浮肿等症,治疗时应温补肾阳为主。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助肺吸气和降气的功能,正常的呼吸既赖于肺的肃降,又赖于肾的收纳,肾在下焦起摄纳的作用,只有肾气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若气虚而不能纳气时,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的喘息病,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这种气喘就是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肾主藏精,肾的精气充足,听觉才能灵敏。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如果肾精不足,则将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老年人所以多见耳聋失聪等症。往往是由于肾精衰少的原故。
精与血又互相化生,精足则血旺,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故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因此,青壮年肾气盛,毛发茂密而有光泽。老年人肾气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稿发白。故有“发为血之余”,“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的说法。
什么是肾阴与肾阳
有些人到医院治病,医师会说,“肾阴不足”等等,到底什么是肾阴,什么是肾阳呢?下面就给大家解读一下:
肾阴:肾阴又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消化不良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阳痿、遗精、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阳虚则阴盛”,“阳虚生外寒”。肾阳虚必然会产生寒象,如行寒肢冷、面色 光、腰脊冷痛、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等症。如果虚而寒象不明显,一般称为“肾气虚”。肾阳虚与肾阴虚同属肾虚,基本上相同;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的寒象。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阴阳互根、互相转化了,肾阴和肾阳有什么关系呢?
肾阴、肾阳是这样的一个相互关系: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为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那个方面是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在治疗上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起变化。
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理论。肾阴和肾阳在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则形成肾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则为阴虚火旺的见症,是由于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的缘故,而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萎早泄,妇子宫冷不孕等症,则是肾阳虚衰,温煦和生化的功能不足所致。肾阴虚和肾阳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即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伤及肾阴,成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肾阴阳两虚证。
肾与膀胱的关系
认识了肾以后,我们下面来认识一下肾的兄弟膀胱,看看肾和膀胱之间有什么关系。
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其与肾直接相通,又相表里。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其浊者下输于膀胱,并由膀胱暂时贮存,当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以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膀胱的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遗尿、小便失禁等。
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的作用。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以维持水的正常代谢。如果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常,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肾与其他脏的关系
肾与其他脏腑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我们来逐一看一下:
心与肾
心位于上,属阳,为天,在五行属火;肾位位于下,属阴,为地,在五行属水。天气下降于肾,肾水上升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能才能协调。否则,若水火失济,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
肺与肾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上之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肺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故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盈,吸入之气方能经肺的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另外,肺、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若肺阴虚可能损及于肾阴;肾阴虚则不能上滋肺阴,故肺肾阴虚常相并出现。
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敢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盈,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故曰: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肾同源”。
肝肾阴阳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有不制阳而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耗肾阴,导致肾阴不足。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关系失调,也影响女子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故曰:“脾阳根于肾阳”;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养生重在先养肾,关键在于精气神。肾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就像一个“藏宝洞”,吸收了人体各个脏器存放于其中的“物质精华”,使其具有掌管生长、发育、生殖、调节体液、调节二便、主骨生髓等功能。肾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系统的健康,而人的年龄,生活习惯等也会影响肾功能的强弱。
2019-03-20
肾位于腰部,中医认为,由于肾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密切相关,故有肾主藏精之说。肾主水,主吸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人体饮入的水分,其中是通过肾脏的气化作用形成汗液,尿液等排出体外,故肾主水。肾精充则骨髓得充、骨得以养,骨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故肾主骨生髓。肾对气有固摄、受纳和与肺的协调作用,故肾主纳气。所以肾为五脏之本,作强之官。
由于肾脏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肾脏一旦发生疾病则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及生命。因此认识肾脏和了解肾脏的功能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肾藏精
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充分地反映了肾的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
肾主骨
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的药物,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根据中医的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的理论为依据的。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因脑髓又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如肾精亏虚者,除出现腰酸腿软等症外,还会出现头晕,失眠,思维迟钝等症状。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故某些牙齿的疾患也与肾有关,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精不足的反映。临床上肾虚的牙痛齿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常获得疗效,就是这个道理。
肾主水
主水,主要是指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而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一般认为,肾阳主开,肾阴主阖.肾阴不足,则开多阖少,小便则多,常见于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疗时应滋补肾阴。如肾阳不足,则开少阖多,小便则少,多出现浮肿等症,治疗时应温补肾阳为主。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助肺吸气和降气的功能,正常的呼吸既赖于肺的肃降,又赖于肾的收纳,肾在下焦起摄纳的作用,只有肾气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若气虚而不能纳气时,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的喘息病,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这种气喘就是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肾主藏精,肾的精气充足,听觉才能灵敏。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如果肾精不足,则将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症。老年人所以多见耳聋失聪等症。往往是由于肾精衰少的原故。
精与血又互相化生,精足则血旺,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故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因此,青壮年肾气盛,毛发茂密而有光泽。老年人肾气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稿发白。故有“发为血之余”,“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的说法。
什么是肾阴与肾阳
有些人到医院治病,医师会说,“肾阴不足”等等,到底什么是肾阴,什么是肾阳呢?下面就给大家解读一下:
肾阴:肾阴又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消化不良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阳痿、遗精、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阳虚则阴盛”,“阳虚生外寒”。肾阳虚必然会产生寒象,如行寒肢冷、面色 光、腰脊冷痛、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等症。如果虚而寒象不明显,一般称为“肾气虚”。肾阳虚与肾阴虚同属肾虚,基本上相同;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的寒象。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阴阳互根、互相转化了,肾阴和肾阳有什么关系呢?
肾阴、肾阳是这样的一个相互关系: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为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那个方面是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在治疗上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起变化。
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理论。肾阴和肾阳在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则形成肾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则为阴虚火旺的见症,是由于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的缘故,而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萎早泄,妇子宫冷不孕等症,则是肾阳虚衰,温煦和生化的功能不足所致。肾阴虚和肾阳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即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可伤及肾阴,成为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肾阴阳两虚证。
肾与膀胱的关系
认识了肾以后,我们下面来认识一下肾的兄弟膀胱,看看肾和膀胱之间有什么关系。
膀胱位于小腹中,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其与肾直接相通,又相表里。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其浊者下输于膀胱,并由膀胱暂时贮存,当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以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膀胱的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遗尿、小便失禁等。
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的作用。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以维持水的正常代谢。如果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常,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肾与其他脏的关系
肾与其他脏腑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我们来逐一看一下:
心与肾
心位于上,属阳,为天,在五行属火;肾位位于下,属阴,为地,在五行属水。天气下降于肾,肾水上升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能才能协调。否则,若水火失济,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
肺与肾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上之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肺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故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盈,吸入之气方能经肺的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另外,肺、肾之间的阴液也是互相资生的。若肺阴虚可能损及于肾阴;肾阴虚则不能上滋肺阴,故肺肾阴虚常相并出现。
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敢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盈,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故曰: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肾同源”。
肝肾阴阳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有不制阳而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耗肾阴,导致肾阴不足。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的关系失调,也影响女子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故曰:“脾阳根于肾阳”;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养生重在先养肾,关键在于精气神。肾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就像一个“藏宝洞”,吸收了人体各个脏器存放于其中的“物质精华”,使其具有掌管生长、发育、生殖、调节体液、调节二便、主骨生髓等功能。肾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系统的健康,而人的年龄,生活习惯等也会影响肾功能的强弱。
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