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怎么解释以情胜情?

“以情胜情”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化,消除不良情 绪,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之目的。《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优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关于这种方法,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据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虑 症,请了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看过之后,用了激怒的方法来诊治。于 是,在齐王约见文挚的时候,他故意屡屡失约,在连续失约H次之后,齐王 非常生气,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又突然来造访,连礼也不行,鞋也不脱, 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看病,并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 便起身大骂文挚。这一怒一骂,虚闷一泄,齐王的忧虑症却好了。

2018-01-07
人每日都面对各种剌激,人又是感情动物,对外界剌激不可能没有情绪反应,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致病。当然,七情致病,大多并非一朝一夕,有些是天长日久造成,特别是如忧、思这一类,都历经时日才造成病症。再者,面对突然的剌激,常使人暴怒、大喜、惊恐或悲伤,人的主观难于控制,因此,暴病,久疾在七情致病中,比比皆是。善于修身养性的古代先人,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找到了对付情绪致病的方法,这就是巧妙的情绪相克。古人说:“心病还要心药医”。也就是说情志方面引起的病症,仍需用对付情志方面的方法去治疗。当然,这可以说是治根的,如果病情已经从情志方面的变化发展到器质性方面,那就应当加上其他疗法,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取得更好疗效。在这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使七情所致的情绪变化发展到器质性病症的地步,也是一种积极的养生防病方法。在中医学里,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把这称为精神心理疗法。然而如果认真对比中西这两种治疗方法,我们能发现,以情胜情的方法,比心理疗法有高出一筹的内容。先秦时期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人体也不例外。它认为五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或者说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如认为木可以生火,火可以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其互相制约的关系则是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2018-01-07
令人感兴趣的是,我们的祖先也把这种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来。它习惯上把人体上的器官、生理、情志、脏腑。也都是五行来加以归纳。以脏腑来论,肝、心、脾、肺、肾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这五脏之间也同样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木克土症,就指因为肝(木)气横逆的病,影响到脾胃(土)的消化机能等等。就七情来说,又如果与五行联系呢?古人认为悲与忧是同一类性质的情绪,同属于肺(金)。而恐与惊也同属一类性质的情绪,与肾(水)相联系。这样一来,七种情绪就分别归纳成五类,称五志,分属五行了。五志分别对应的是五行,也就分别影响到人的五脏,那就是肝、心、脾、肺、肾。

2018-01-07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1:12: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以情胜情”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化,消除不良情 绪,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之目的。《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优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关于这种方法,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据说,战国时代的...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上肾,思胜恐”。中医认为,情志的病是不可以用药来治愈的。针对情志病,中医基本上采取情志生克法,也就是以情治情法。原理实际上还是五行相克的原理。 “悲胜怒”,就是用悲...

  • 情志相胜法是中医在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利用一种或多种情志相互制约的原理,消除其相胜的病态情志,以治疗由情志偏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这一理论及其治疗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其中详细阐述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以及“怒胜思”...

  •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七情刺激是致病因素之一,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重视心理治疗,研究了《内经》的“以情胜情”疗法,并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明、清时期的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和特点,如《摄生集览》提出“...

  • 黄帝内经里面说哪一种怒能胜思。就是愤怒可以战胜思虑。华佗传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个病例:有一个郡守因为思虑过度,造成身体里有淤血。华佗收了这个郡守很多礼,不给他治病还写了一封信骂他,说他不仁不义。其实,这就是华佗的治疗方法。那个郡守是因为思虑太多而得的病,华佗一下子把他激怒了,怒则...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