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怎么解释以情胜情?

“以情胜情”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化,消除不良情 绪,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之目的。《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优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关于这种方法,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据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虑 症,请了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看过之后,用了激怒的方法来诊治。于 是,在齐王约见文挚的时候,他故意屡屡失约,在连续失约H次之后,齐王 非常生气,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又突然来造访,连礼也不行,鞋也不脱, 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看病,并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 便起身大骂文挚。这一怒一骂,虚闷一泄,齐王的忧虑症却好了。

2018-01-07
人每日都面对各种剌激,人又是感情动物,对外界剌激不可能没有情绪反应,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致病。当然,七情致病,大多并非一朝一夕,有些是天长日久造成,特别是如忧、思这一类,都历经时日才造成病症。再者,面对突然的剌激,常使人暴怒、大喜、惊恐或悲伤,人的主观难于控制,因此,暴病,久疾在七情致病中,比比皆是。善于修身养性的古代先人,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找到了对付情绪致病的方法,这就是巧妙的情绪相克。古人说:“心病还要心药医”。也就是说情志方面引起的病症,仍需用对付情志方面的方法去治疗。当然,这可以说是治根的,如果病情已经从情志方面的变化发展到器质性方面,那就应当加上其他疗法,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取得更好疗效。在这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使七情所致的情绪变化发展到器质性病症的地步,也是一种积极的养生防病方法。在中医学里,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把这称为精神心理疗法。然而如果认真对比中西这两种治疗方法,我们能发现,以情胜情的方法,比心理疗法有高出一筹的内容。先秦时期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人体也不例外。它认为五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或者说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如认为木可以生火,火可以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其互相制约的关系则是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2018-01-07
令人感兴趣的是,我们的祖先也把这种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来。它习惯上把人体上的器官、生理、情志、脏腑。也都是五行来加以归纳。以脏腑来论,肝、心、脾、肺、肾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这五脏之间也同样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木克土症,就指因为肝(木)气横逆的病,影响到脾胃(土)的消化机能等等。就七情来说,又如果与五行联系呢?古人认为悲与忧是同一类性质的情绪,同属于肺(金)。而恐与惊也同属一类性质的情绪,与肾(水)相联系。这样一来,七种情绪就分别归纳成五类,称五志,分属五行了。五志分别对应的是五行,也就分别影响到人的五脏,那就是肝、心、脾、肺、肾。

2018-01-07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4-11-16 16:27: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汗,这个很难回答。“必以情”三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里多如牛毛,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意思。我印象最深的是《曹刿论战》里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思是“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我虽然不能每件都清楚,但每一件都处理得合情合理。”还有《国语·鲁语...

  • 必以情bi yi qing必以情bi yi qing

  • 《黄帝内经》将人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