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四季调养法则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此,人要懂得适应自然的变化,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四季养生原则   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作为自然界的一个个体,那就必须与自然界相适应一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人为了适应自然运行规律,也形成了体内气血盛衰、阴阳消长的相应性变更,养生也应该顺应四季做出相应的调整。
顺应四时,调养气血   人体气血与四季气候变化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黄帝内经》中有“因天时而调气血”的主张,也就是说要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结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健康体魄、益寿延年的目的。
五脏与四季   藏象学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核心,自然界的四季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如此记载:“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也有如此论调:春天应该心平气和、少发怒;夏季心火日上,宜养心火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阴阳为万物之本,那么人体的健康保养应该顺应四季的变化。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春夏要保养阳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秋冬季节应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而不应该不顺时节乱补阳气。
  但凡事都要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补气或者养气,还应该针对人的不同体质来区别对待。
  阳气虚,就要“冬病夏养”,春、夏时节就应该注意调养阳气;阴虚,就要“夏病冬养”,秋、冬季节就应该注意滋补肝肾,以减少春夏发病的几率。
顺应四季养生   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顺应天道的客观规律,人体也应该如此,只有顺应四季的生长收藏的规律,才能增强内在的“气”与体外的“力”,进而实现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2022-10-11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3:30: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夏季调养应晚睡早起,保持开朗心情,使阳气宣泄,避免心气受损,影响秋季与冬季健康。秋季调养应早睡早起,保持心情安宁,收敛神气,避免肺气焦满,确保冬季健康。冬季调养应早睡晚起,注意保暖,避免阳气散失,防止肾脏损伤。违背四季养生法则,易导致肝、心、肺、肾等脏器受损,影响四季与整体健康。遵循养生...

  • 一、春季三个月,称为发陈,是万物推陈出新、生机勃勃的时候。此时,人们应夜卧早起,披散头发,宽松衣带,散步于庭院,以使志趣生于心中;顺应春生之气,不杀生,多给予,少夺取,多奖励,少惩罚。这是春季养生之道,违逆则伤肝,夏变为寒,生长之力减少。二、夏季三个月,称为蕃秀,是万物茂盛...

  • 遵循天道,阴阳调和,是养生关键。天气清明,万物生长,反之则病灾丛生。顺应四时变化,遵循生长收藏,是养生的根本之道。违逆四季之序,会致病损身。如不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本元受损。预防胜于治疗,圣人深谙此理,遵循自然法则,以避疾病之患。

  • 1.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四时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原则与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变化相呼应。2.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四时饮食调养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本法则。3. 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选择辛温之品,饮食应清淡可口,避免酸涩和油腻生冷食物,适量增加黄色和绿色蔬菜的...

  • 关于四季养生的规律,黄帝内经已有明确的指示。四季养生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了维护身体健康,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并据此调整生活方式。春季,即农历一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植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个时期,人们应保持夜短睡、日长起的生活习惯,穿着宽松衣物的早晨起床...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