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关于情志病的问题做了怎么样的论述?

我把基本架构配合一些原文列出来,原文不止我列的这些,就是举例而已。

一、基本模式:五志—五脏—五行(内经只有五志),五志和五脏以及五行是一一对应的。但要注意虽然情志分归五脏所属,但实质终归属神,由心所主。

二、内经将影响情志变动的因素分为两类:

外因:自然因素、环境因素

内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自然因素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环境因素如《素问·疏五过论》云:“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等

生理因素包括五脏气血的盛衰变化、个人体质特征。前者如《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后者如《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等。

心理因素包括了认知因素、意志因素和人格因素。

认知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意志因素:《灵枢·论勇》: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怯者……见难与痛,目转面黔,恐不能言,失气惊悸,颜色变化,乍死乍生……

人格因素:木形之人好用心思,多忧劳;火形之人性急躁,易发怒等

三、《内经》的情志致病特点

直接伤脏、皆可伤心、诱发他邪或与他邪合病、传变不以常次

直接伤脏:情志致病多病从内生,直接影响脏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如《素问·经脉别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皆可伤心:如《灵枢·口问》:“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

诱发他邪或与他邪合而为病:如《灵枢·贼风》:“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传变不以常次: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四、《内经》情志致病机理

干扰气机,耗伤气血津液,影响其他心理过程

干扰气机: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耗伤气血津液: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影响其他心理过程:如《灵枢·本神》:“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 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基本就这么多。2008-08-03
《皇帝内经》主要内容是教授你怎么养身,你问的问题,最好在网上下载个《皇帝内径》的讲座,我下载的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讲的,很棒!2008-08-02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30: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内经将影响情志变动的因素分为两类:外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到的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导致民病飧泄食减,以及《素问·疏五过论》中的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内因涉及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五脏气血的变化和个人体质特征,如《灵枢·本神》指出的肝气...

  • 1.内源性情志病:患者发病缺乏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背景,强调的是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2.体因性情志病:由各种躯体疾病以及药物和有害物质所致,治疗原发病为主,心理治疗不能忽视。3.心因性情志病: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心理治疗效果好。《黄帝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怒则气...

  • 胃肠道疾病在心身疾病中排名第一。胃是情绪的“晴雨表”,人在焦虑、紧张、悲痛时,胃肠道会首先出现问题。愤怒是心脏的天敌。愤怒、暴怒、情绪失控或长期愤怒会增加心跳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收缩血管,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导致皮肤感觉异常或皮肤疾病,如常见的皮肤问题(痘痘、...

  • 情志病的根源在于“心”,一颗驾驭着七情六欲的心。如果能善调心养志,许多情况可以自愈。《黄帝内经·素问》强调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正如西方心理学所提倡的理解和接受遭遇,以及重新构建自我,这些过程同样可以被视为“看破放下的过程”。在爱情与家庭中,稳定感的缺失是普遍现象,而通过...

  • “女子以肝为先天”一语载于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其意义在于强调肝在女子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注意到肝在妇科中的作用,如:“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所谓有余于气,主要指女子最易为情志所伤,而致肝气郁滞。唐?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