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衄的穴位简介

中医·鼻衄鼻衄(nosebleeding;epistaxis)为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定义病名鼻衄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病名鼻衄是以鼻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证。症状名鼻衄是指鼻内出血的表现。鼻衄的病因病机鼻衄多由肺热胃火、肝阳上亢、虚火上炎等,致血热妄行而发为鼻衄。《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的产生也是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临床上,鼻衄与肺、胃、肝、肾、脾关系较密切: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

详见百科词条:鼻衄 [ 最后修订于2019/12/23 13:21:07 共107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0-15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9:30: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上耳根 上处。上耳根位于耳根最上缘。主治病症:上耳根主治鼻衄。 *** 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更多治疗经行鼻衄的穴位 治疗经行鼻衄的中成药 血宁糖浆 能与主治止血药。用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紫癜、鼻衄、齿龈出血等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20m...血宁冲剂...

  • 印堂穴位于额部,即两眉头之间。这个穴位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主要针对头部和眼部相关疾病。具体来说,印堂穴对于头痛、眩晕、鼻渊(即鼻窦炎)、鼻衄(鼻血)、目赤肿痛等疾病有显著疗效。此外,它还能帮助治疗小儿惊风,以及改善失眠状况。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印堂穴所在的区域含有降眉间肌,同时布满了额神...

  • 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鼻衄,也就是流鼻血。4、上星上星为督脉经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作用,主治鼻衄、鼻渊等症,可作为流鼻血时艾灸部位。5、合谷合谷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镇静止...

  • 取穴位置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左右各1穴,取坐位仰靠或仰卧即可。功能为疏风清热、通鼻利窍,主治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喎、口噤、尸厥等疾病。配伍方面,鼻塞,不辨香臭时,可配合口禾髎、迎香、上星、五处、水沟、风府、百劳、太渊等穴位;息肉时,可配合...

  • 鼻炎、鼻窦炎:迎香穴对于由外风、外热等因素引起的鼻炎、鼻窦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鼻息肉、鼻衄:按摩或刺激迎香穴也可缓解鼻息肉、鼻出血等症状。缓解面部不适:目赤肿痛:迎香穴能缓解眼部红肿疼痛症状。面部肌肉疼痛、发麻:对于面部局部肌肉疼痛、发麻等神经刺激症状,迎香穴具有调理作用。唇部水肿...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