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的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其中《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秦汉时期本无《灵枢》之名,时人直呼为《九卷》;因首卷《九针十二原》有“先立针经”一语,又称之为《针经》。之后又有《九虚》、《九灵》之名,均为道家注本。《灵枢》之名,所出最晚,当是唐代中期医家王冰所定,与其“弱龄慕道,夙好养生”不无相干,因他也为道家之徒,故取名曰《灵枢》。《灵枢》一书早在北宋嘉祐(公元1056)时国内已无完本,故林亿等奉命校勘医书时,见国内《灵枢》已是残本,无法校释而舍之。今日所见之本,是南宋绍兴(公元1155)时之医家史崧的家藏本,而此本正是北宋哲宗时(公元1093)高丽国所献之本的校对颁行本。北宋哲宗时颁行此书,只作了简单的校对;南宋绍兴时史崧献出家藏本,虽然也作了校正音释,实远逊于北宋嘉祐时林亿等校勘《素问》之水平。尽管如此,今日能见《灵枢》全貌,依然要感谢高丽国的进奉和史崧无私的奉献,否则,《灵枢》一书将早已失传,成为千古遗憾!《灵枢》与《素问》二者共成一部《黄帝内经》,从内容上看,古人是先作《灵枢》而《素问》后成,这是因为《素问》中大量引用《灵枢》之章节。《灵枢》多讲治病之法,《素问》多言根本源流,二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说明,合而成之。《灵枢》最早的注本,宋元以前不可考,直到明代末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注本,即马莳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从而开《灵枢》注本之先河,之后注家蜂起,代不乏人。

2016-06-04
mcxzy 阅读 29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27: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之后又有《九虚》、《九灵》之名,均为道家注本。《灵枢》之名,所出最晚,当是唐代中期医家王冰所定,与其“弱龄慕道,夙好养生”不无相干,因他也为道家之徒,故取名曰《灵枢》。《灵枢》一书早在北宋嘉祐(公元1056)时国内已无完本,故林亿等奉命校勘医书时,见国内《灵枢》已是残本,无法...

  • 这部著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成书于西汉之前,文字深奥,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其精髓需要精准的注释作为引导。在众多注解中,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因其卓越的品质脱颖而出,自问世以来便备受推崇,成为我们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张志聪,字隐庵,是清代顺治、康熙年间的一位著名医者,浙江钱...

  •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篇章,具体体现在《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中,该篇探讨了人体内的五液——津液,它们分别是汗液、尿液、唾液、眼泪和骨髓。"癃"一词,指的是五液代谢受阻,导致液体流通不畅的病症。"别"则意味着区分和区别,表明了五液各自独立的生理功能。篇章名为"五癃津液别",正...

  • 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中强调,该篇章专门研究经气在五脏中的逆乱导致的病症,因此命名为《厥病》篇。李经纬和邓铁涛在《中医大辞典》中总结,厥病主要讨论因气逆引起的症状如厥头痛和厥心痛,以及针对这些病症的针灸治疗和预后管理,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篇章的核心内容。

  • 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昆《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