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血气形志

1、血气方刚: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明显,孔子说的“血气方刚”是指壮年人,并不是青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说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这里的“方”,应该是“并、一起”的意思,“血气方刚”的意思是血和气全都强盛。整个成语意思应该是:人到了壮年,血和气全都达到了强盛。就是阳明的时候,多气多血。

2、气血会相互转化吗?阴阳相表里,泻有余,补不足。

3、五脏之俞:为五脏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个背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4、形志的苦与乐:无论如何配置都是病态。

5、恶(wù)气:厌恶气。2022-07-02
mcxzy 阅读 37 次 更新于 2024-11-13 15:41: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中的气血概念主要体现在《灵枢·营卫生会》篇和《素问·痹论》篇。 《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里的“营”指的是营养物质,也就是血液,而“卫”则是指保卫身体的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 气为血之帅包括的内容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故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物以提高疗效,就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气能行血: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

  • 一、指出人体在生理情况下,六经气血各有多少,此为临证针刺补泻的依据之一。 二、说明形志苦乐所造成的疾病各有不同,其治疗方法亦宜区别。 三、指出了五脏俞穴在背部的部位,并说明取穴的计算方法。 【原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