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血气形志

1、血气方刚:成语“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明显,孔子说的“血气方刚”是指壮年人,并不是青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说的才是青年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这就说明了,“血”和“气”是两种并列的物质。这里的“方”,应该是“并、一起”的意思,“血气方刚”的意思是血和气全都强盛。整个成语意思应该是:人到了壮年,血和气全都达到了强盛。就是阳明的时候,多气多血。

2、气血会相互转化吗?阴阳相表里,泻有余,补不足。

3、五脏之俞:为五脏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个背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4、形志的苦与乐:无论如何配置都是病态。

5、恶(wù)气:厌恶气。2022-07-02
mcxzy 阅读 37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8:34: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针刺不同经脉的出血与出气: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以下是文...

  •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第二十四》【原文】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大意】形体劳苦,但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味甘的药物。【感悟】所谓的有苦难言,不过是现实磨练。《孔乙己》节选: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买酒...

  •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讲: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太阳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明经:...

  • 由于 历史 条件的限制,《内经》在治疗疾病时以砭石针灸为主,如《灵枢·玉版》说:“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素问·血气形志》说:“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治之以针石。” 说明砭石等石针在当时主要用于排脓消肿、疏通经脉,治疗痈肿疮疡和肌肉疼痛等病证。《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倡多用针刺而...

  • 《内经》认为除“恐伤肾”外,还可以波及多个脏腑,如《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素问·血气形志》亦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可见惊恐对于人体损害还是多方面的。对于惊恐的治疗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