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赤芍什么功效

《中国药典》:赤芍 【拼音名】 Chì Sháo 【英文名】 RADIX PAEONIAE RUBRA 【别名】山芍药、草芍药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 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 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的干燥 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炮制】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类圆形切片,直径0.5~3cm,厚0.3~0.5cm,周边棕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5%。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 6~12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 赤芍 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本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摘录】《中国药典》 《中华本草》:赤芍 【出处】赤芍为芍药的一种。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考证详见"白芍"条。 【拼音名】 Chì Sháo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川芍药、草芍药、毛叶草芍药、美丽芍药、窄叶芍药和块根芍药的根 【炮制】 1.赤芍《伤寒论》载:"捣筛。"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2.炒赤芍《经效产宝》载:"炒黄。"《三因方》:"炒令赤色。"《妇人良方》:"微炒。""炒焦黄。"现行,取赤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偶有焦斑,取出放凉。 3酒赤芍《扁鹊心书》载:"酒。"《汤液本草》:"酒浸。"《济阴纲目》:"酒炒黄。"现行,取赤芍片,加黄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冷。每赤芍100kg,用黄酒15kg。酒炒制其寒。 饮片性状:赤芍为椭圆形薄片,直径10-30mm,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质硬而脆。气微香、味微苦略酸。炒赤芍形如赤芍,色泽加深,偶见焦斑。酒赤芍形如炒赤芍,微有酒气。 【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10g;或入丸、散。 【注意】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2.《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3.《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各家论述】 1.论赤芍止痛 ①陶弘景:"芍药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本草经集注》) ②李东垣:"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用药法象》)2.论赤芍为肝家血分要药 ①缪希雍:"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肢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营气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本草经疏》)②贾所学:"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入洞然汤,治暴赤眼;入犀角汤,清吐衄血。入神仙活命饮,攻诸毒热壅,以消散毒气;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药品化义》)3.论赤芍、白芍功效之异同 黄宫绣:"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本草求真》) 【临床应用】冠芍片赤芍1500g,三七90g,佛手900g,泽泻900g,甘草150g。以上五味,先将赤芍10%量与三七粉碎成细粉,其余药物加水煎煮3次,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35-1.40(50℃测)的稠膏;膏粉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制粒,干燥,压片,片心重0.3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呈浅褐色,气微香,味微香甜。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用于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高脂血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摘录】《中华本草》2014-04-25
赤芍的功效与作用是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一般不适合治疗寒证.对于寒性体质的人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应用,不宜单独使用的.由于是都是寒性的药物,所以一般的副作用是对于胃肠道的反映,但配伍应用一般是没事的..2019-06-21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4:38: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赤芍,作为中药名,其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它有着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显著功效,适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等多种症状。此外,对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以及痈肿疮疡,赤芍同样具备显著的疗效。赤芍的采摘和加工过程也颇为讲究。它通常在春、秋二季被采挖,经过精心处...

  • 赤芍具有清血分实热和散瘀血留滞的功效,其功能与丹皮相似,因此常与丹皮配伍使用。然而,丹皮在清热凉血方面效果更佳,既能清除血分的实热,又能治疗阴虚引起的发热;相比之下,赤芍主要用于血分实热,更擅长活血散瘀。在中医治疗中,赤芍常被用来缓解因血热引起的症状,如发热、疼痛和血瘀等。它能够通过清...

  • 赤芍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清热凉血:赤芍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对于热毒炽盛、血热妄行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散瘀止痛:赤芍能够散瘀止痛,对于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肿痛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扩张冠状动脉:赤芍中的成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动脉血流动,从而改善心肺功能,抗动...

  • 赤芍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拥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效。它不仅能清肝明目,还能抗菌消炎,对散瘀止痛也有显著效果。此外,在提升体液免疫力和降血脂方面,赤芍同样表现出色,适合有血栓、心脏病及动脉硬化症状的人群服用。赤芍的十大好处包括:首先,它具有强大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有效抑制炎症引起的毛细血管...

  • 赤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在中医理论中,赤芍被归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肝火旺盛、肝郁气滞等症状。对于肝实火和虚火的患者,赤芍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具体的用法和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使用赤芍时,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