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18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刘渡舟

这条到212条基本是论述阳明湿热、寒湿及胃虚、胃冷的情况,这样对比,加强了辨证意义,也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阳明问题,既有因热成燥成实,也有阳明因热成湿,或者因寒成湿的情况。这条说的是太阳、太阴、和阳明的脉证鉴别,说明阴阳病症出入转化的机制。

从表里关系讲,阳明主燥,太阴主湿,他们通过脏腑经络建立联系,不能仅仅看到胃,还要看到胃有阴阳互化的机制。伤寒脉当浮紧,但是这里是浮缓,类似提法在大青龙汤中有过。紧主寒,紧脉变缓,说明太阳之邪化热,有了变化。化热入里,可以入阳明;也可以入里传太阴。如果是手足一身都热,而且烦渴,就是系在阳明;如果只有手脚发热,周身不发热,这是系在太阴。

这里仅仅是紧脉变成缓,浮脉没有变化,邪还是在太阳。这里说系,实际是太阳太阴并病的意思。自温说明太阳之热在太阴了,而不是寒在太阴。寒在太阴可能是手足自冷,热在太阴是手足自温。太阴主湿,脾有了问题,不能运化水湿,湿加上热,这个人应该浑身发黄,这是湿热发黄,因为他手足自温。同时还有个小便不利的症状。如果小便自利,湿邪有出路,能够随小便排出体外,那么只有热没有湿。小便利,则大便硬,这是太阴外出阳明,热化为燥,变成了胃家实。

湿有小便不利,燥有大便当硬,无论伤寒还是内科杂病,这个都是由指导作用的理论。有湿就有小便不利,当小便利了,湿去热留,导致阳明燥化,变成胃家实,这里就说明了阳明与太阴的表里关系。

胡希恕

伤寒脉应该浮紧,津液充斥于体表,所以脉浮紧。现在脉浮缓,是津液不足于外,说明里头有留湿留饮的情况。脾为胃行湿,它把湿输送到表,表脉络就紧。

刘志杰2022-07-09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23: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属湿土,多为寒湿之证,但寒无热;倘若太阴有温热之象则为疾病向愈的表现,如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此为太阴阳气来复,脾主四肢,散布阳气于四末。2.少阴 少阴病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也。”一派内敛之象。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

  •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

  •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脉浮紧是表实证,浮而缓,弱,提示留湿留饮。小便自利,邪有出路,不能发黄。 第188条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戢然微汗出也。 第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

  •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

  • 《伤寒论》里面有很多这种情况,如柴胡症误用下法,柴胡证仍在者,“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太阴病篇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