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学十三经麻烦告诉我

医学十三经
一,医学三字经
二,濒湖脉学三,药性赋
四,医方集解五,素问六,灵枢七,难经
八,神农本草经九,伤寒论
十,金匮要略
十一,温热论
十二,温病条辨
十三,周易本义附注:醫學十三經——学习中医的正确途径2013-10-07
【医学十三经】学最上乘、最完整的中医。那就非《医学十三经》莫属。中医有“医学十三经”之说。一共是是十三本书。
1、《医学三字经》: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注解。
2、《濒湖脉学》: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3、《药性赋》: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
4、《医方集解》: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5、《素问》: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
6、《灵枢》: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
7、《难经》: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
8、《神农本草经》: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9、《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
10、《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11、《温热论》: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12、《温病条辨》: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13、《周易本义》:《周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本经典。《周易本义》是宋朝大儒朱熹对《周易》所做的注解。此书放在《医学十三经》最后读,是为了让医学再提升一个境界。2015-10-11
mcxzy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07 23:44:4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医学十三经 一,医学三字经 二,濒湖脉学三,药性赋 四,医方集解五,素问六,灵枢七,难经 八,神农本草经九,伤寒论 十,金匮要略 十一,温热论 十二,温病条辨 十三,周易本义附注:醫學十三經——学习中医的正确途径

  • 医学十三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集合,它包括了以下几部作品:1. 医学三字经:这是一本简洁明了的医学入门书籍,用简练的文字介绍了医学的基本知识。2. 濒湖脉学:专注于脉象诊断的学问,是学习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书。3. 药性赋:详细阐述了各种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是中医药理学习的基础。4. 医方...

  • 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

  •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

  • 为想省却许多麻烦起见,我们便该无须客气,尽可先行占住了上风,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也顺理成章,免得“圣人之徒”听了害怕,总算是一举两得之至的事了。所以说,“我们怎样做父亲。”第二,对于家庭问题,我在《新青年》的《随感录》⑷(二五,四十,四九)...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