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信穴

交信穴话题讨论。解读交信穴知识,想了解学习交信穴,请参与交信穴话题讨论。
交信穴话题已于 2025-04-04 10:07:44 更新
交信穴位于小腿的内侧,具体定位在内踝上2寸,胫骨后缘处。通常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的宽度是2寸,所以在内踝上方三指并拢就可以找到内踝上2寸的交信穴。交信穴是肾经的穴位,因为肾经的精气在此交会于脾经,所以被称为交信。交信穴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疾患,同时因为交会于脾经还...
交信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穴采用坐位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处,当复溜与胫骨内侧面后缘之间处取穴。交信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主要治疗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崩漏、阴痒、带下等妇科疾病。另外,可以治疗腹痛、腹泻、泻痢赤白、便秘、排尿困难、水肿、睾丸...
交信名解探讨了人体经络中交信穴的含义与功能。交信穴名意指肾经经气在此处与三阴交穴进行交流、交换,表明其在经络系统中的独特位置。具体而言,交信穴的物质源自复溜穴,以水湿之气的形式出现。由于其吸热扬散,性质变得轻盈,从而能够向外传输至脾经的天部层次。这一特性使交信穴得名“交信”,强调了其...
交信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两寸,复溜穴前0.5寸,在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交信穴归属于足少阴肾经,具有益肾调经、调理二便的作用,临床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闭经、崩漏、阴痒、阴挺等妇科病,还有腹痛、腹泻、泄泻、泻痢赤白、大便难、小便不利、水肿、睾丸肿痛、疝气,及膝、股、腘内侧痛,现...
交信穴属于足少阴肾经;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治月经不调、崩漏、泄泻、大便难。取穴位置 功效与作用 交信穴具有益肾调经,调理二便的功效。交信穴有通肠腑、理下焦的作用。交信系阴跷脉之郄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泄泻,便秘...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
【按摩交信穴位的作用与好处】缓解治疗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因挺、闭经、便秘、疝气、睾丸肿痛等按摩交信穴的功效:外散寒冷水湿【温馨提示】交信穴位配伍:交信穴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崩漏;交信穴配阴陵泉穴缓解治疗五淋;交信穴配中都穴缓解治疗疝气;交信穴配中极穴缓解治疗癃闭;交信...
交信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其位置在太溪穴之上方约2寸处,复溜穴前0.5寸位置,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属于阴跷脉的郄穴,有独特功效。别名包括内筋穴、竹柳穴。其准确定位需要在小腿内侧寻找。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交信穴所在区域包含趾长屈肌,深层结构则涉及胫后动、静脉,以及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的...
(1)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2)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
1.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病证;2. 腹痛,腹泻;3. 小便不利,水肿;4. 睾丸肿痛,疝气;5. 膝、股、腘内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