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满穴

四满穴话题讨论。解读四满穴知识,想了解学习四满穴,请参与四满穴话题讨论。
四满穴话题已于 2025-04-02 15:24:26 更新
四满穴是肾经的腧穴,穴位在脐下两寸正中线旁开0.5寸的位置上面。该穴有调经作用,可以用于月经不调,也可以用于崩漏带下,以及产后恶露排不净出现的腹痛等妇科病症。另外,四满穴对遗精、遗尿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该穴还对于便秘以及水肿起作用,也可用于小腹疼痛、脐下积聚、疝气,以及妇科卵巢囊肿、...
四满,此名寓意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处凝聚并散发出热力,充斥于穴位周围的空间。此穴所含的热性水气自气穴传来,上行至四满穴后,热量散去,冷凝成雾状水滴,充溢于四周,因此得名为“四满”。髓府,此名源于“髓”,代表肾之精气,以及“府”,象征存储之地。髓府之名揭示了肾经冲脉在此化为寒湿...
四满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少阴肾经。[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取穴方法:四满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生理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四满穴意义: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凝。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下行于中注穴。功能...
别名髓府、髓中[3]。属足少阴肾经[2][3]。四满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3]。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2]。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
5 四满的治疗用法 1、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2、针刺方法:四满穴,直刺0.8—1.2寸。3、艾灸方法:四满穴,艾条灸5—10分钟,四满穴,艾炷灸3—5壮。
大赫穴位于横骨上1寸,任脉旁开0.5寸处,主治遗精、阳痿、阴挺、带下等,针刺深度1~1.5寸,也可灸。气穴穴位于横骨上2寸,任脉旁开0.5寸处,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经闭、崩漏、小便不利、泄泻等,针刺深度1~1.5寸,也可灸。四满穴位于横骨上3寸,任脉旁开0.5寸处,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奇恒痢 病名。下痢不重而见神昏谵语,咽干喉塞,气呛喘逆等证的危重痢疾。见《医学实在易》卷三。由阳邪壅盛,上攻心肺,九窍皆塞,阳气旁溢,下窜肠腑所致。治宜泻阳救阴,用大承气汤等方急下逐邪。参见痢疾等条。治疗奇恒痢的穴位 髓海 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
四满 位置:下腹部,横骨穴上3寸、石门穴旁开5分。主治:崩漏、产后腹痛、腹泻。中注 位置:脐下1寸、阴交穴旁开5分。主治:月经不调、小腹痛、便秘。肓俞 位置:脐上旁开5分 主治:黄疸、胃痛、疝痛、便秘、痛经。商曲 位置:肓俞穴上2寸、下脘穴旁开5分。主治:胃痛、疝痛、腹膜炎、食欲...
足少阴肾经左右共54穴,从涌泉开始,依次为然谷、太溪、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膝内、跗骨、横骨、大赫、连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十一、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共18穴,从天池开始,依次为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