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与中气下陷证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脾气虚证与中气下陷证不同和区别:
(1)病因不同: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所致 中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致(2)病机不同:脾气虚以脾气不足,运化失常为主要病机。中气下陷证以脾气虚,升举无力而陷下为主要病机(3)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脾气虚轻,中气下陷证重,脾气虚证仅“虚而清阳不升”,但中气下陷证却“为清阳下陷”不举(4)表现症状不一样的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 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或水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要点]

 1 以纳少、腹胀、便溏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2有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等气虚证的定性症状。3有纳少、腹胀、便溏、消瘦、水肿等脾病的定位症状 中气下陷证是指脾虚无力升举,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常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小便如米泔等气陷特征。伴见纳少,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要点]
1以脾气虚和下陷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2有纳少、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等脾气虚证的定位症状。
3有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内脏下垂症状,以及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小便如米泔等气陷特征。 脾气虚则运化,输布功能减弱,出现食少,脘胀,便溏,倦怠,面白,消瘦等症状,而中气下陷证却“为清阳下陷”不举
   。2013-08-05
脾居中,中气下陷其实是脾虚清阳不升,气虚下陷,象脱肛,胃下垂多和此有关,它们两的关系其实就是轻重不同而已,中气下陷说明脾虚的很严重了2013-08-05
病情分析:大气为胸中主气,其下陷以胸闷气短为主,一般表现比较严重。 中气为腹中之气,其下陷以全身乏力,少动懒言为主。 你虽然兼备了这两种气虚的表现,但是其主症是便秘和怕冷喜热。综合看来应该是气血两虚的表现。
意见建议:治疗应该以补气养血为主。2013-08-05
mcxzy 阅读 40 次 更新于 2025-04-14 18:25: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气下陷证与脾气虚证鉴别:1.脾气虚证有脾气虚的病理基础(病程长、食少、便溏、疲乏),其证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2.中气下陷证临床可见脾气虚证的一般临床症状,证见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其证以胀...

  • 脾气虚证与中气下陷证不同和区别:(1)病因不同: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所致 中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致(2)病机不同...

  •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减退和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脾气虚,则运化力弱,故易见纳少,饮食稍多即易腹胀;食入稍多,脾运负担加重,清阳不升,头脑供气供血不足,故易食后头昏困乏;脾虚运化无力,则食入易腹胀。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不化,大便易溏软。脾气久虚,则因水谷不化,气血化生减少,故...

  • 脾阳虚、脾气虚、脾气下陷都属于脾病的虚证,对于脾阴虚没有这样的说法。脾阳虚:以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喜温等虚寒症状及食少、腹痛绵绵、便溏等症状为依据。脾气虚: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中气下陷: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辨证的主要...

  • 中气下陷证的关键在于辨识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脾气主升,若升举无力而下陷,则会导致内脏下垂。例如胃下垂,患者会感到腹部或腹部区域沉重胀满,进食后更加严重,腹部沉重感加重。中气下陷可导致肛门沉重感,伴有频繁便意,甚至腹泻不止,有时还会出现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