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望闻问切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所以高明的医生一看就知道得了什么病,也就是通过现象而知道本质,由外而之内。

明徐春甫(1520~1596)在《古今医统大全》中首次将望闻问切四字连用,并强调结合的重要性:“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若得四字之旨,则于医学可谓至矣。今人惟问一端而已,其于望闻亦浅浅耳。至于切脉,则又谓居三者之末而犹后轻视之,故所以卒鲜有精于脉者。”可见当时的中医多数只会一诊,很少有精通四诊的。

 张介宾(1563一1640)的《景岳全书》略晚,也证明当时情况:“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辩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当时,“一诊可凭”是一种常态。张介宾只是强调,“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 至清代,四诊合参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红楼梦》里的中医,没有一个愿意问诊的,全凭一个切脉就下诊断。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胡太医给晴雯看病,王太医给黛玉看病,都不让家属介绍病情,直接切脉,直接诊断。

 《医宗金鉴》(1742年)证明现实中的中医也是如此,“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医宗金鉴》才开始明确提倡四诊“合参”,“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之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渐渐成为一种原则。如清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1834年),“四诊者,望闻问切也。望以辨色,闻以辨声,问以辨证,切以辨脉。盖人禀气血以生,气血不和而为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但病变多端,其脉其证皆有真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圣人立法,必以四端互相参合,方无错误,如《素问.疏五过论》、《征四失论》,谆切告诫,而俗学不明此理,妄意揣度,虚言矜夸,谓切脉即能知病,欺人自欺,其害实甚。”

总之,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诊断方法早在扁鹊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强调“四诊合参”是明,尤其是清代以后才渐渐形成的事。 但在今天,各种电视剧文艺作品中,一诊仍然比四诊要牛逼得多,没见过神医需要四诊合参的。中医粉们说,CT、B超、内镜等等,都不过是望闻问切的延伸而已。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说,“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似乎又说,仪器不在望闻问切的范围内。 谁发明,谁首倡,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不是足以满足中医诊断之用。按白皮书所说,是足够了的。如果足够,国家就不需要在中医院大量投资购置大型设备仪器吧。不然,怎么体现“简便廉”呢?2022-06-15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3:09: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1、望诊 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首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有神为眼睛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反应灵敏;无神为目光晦暗,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语无伦次。局部的望诊,主要是望舌,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

  • 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分别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四种感觉。其中,“望”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则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以及闻体味等来获取信息,“问”是指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习惯、病情发展等,“切”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

  •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来诊断疾病。望,即观察患者的气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指的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切,即通过脉诊来感知患者的脉象变化。2. 望闻问切的细节 在“望”的环节,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脸色、舌象等,以此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在“闻”的...

  • 1. 望,指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色、面色等外在表现,来推断其病情,这是中医诊断中的视觉应用。2. 闻,涉及到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以及嗅辨体味、排泄物味道等,以了解患者的生理变化,这是中医诊断中的嗅觉运用。3. 问,是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通过听觉来收集信息,以便对病情有...

  • 切诊,又称切脉或诊脉,是指医生用手指按压患者腕后桡动脉处,观察脉象的变化,以此判断脏腑功能的强弱和气血津液的盈亏。正常的脉象是寸、关、尺三部分均能触及脉搏,且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望闻问切合称四诊,这四诊方法互相补充,互相验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