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伤寒”、“中风”、“风寒”、“风寒感冒”的关系

伤寒在中医有多重含义。
中医狭义伤寒与外感风寒,风寒感冒差不多同义。
广义伤寒是难经概念,包括《难经·五十八难》。指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这里的“中风”指的是太阳中风一类,也是外感病症。
举个例子,伤寒,中寒;伤风,中风;伤暑,中暑。就是外感邪气的轻重之别。
西医伤寒有肠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类型,致病原不一样,多是烈性传染病。


中风分为内风,外风。外风就是刚才的太阳中风一类外感病。
内风的概念是宋金以后提出的,早年治疗现在的卒中类脑血管疾病多从外风治,虽然有治好的案例,但缺乏普遍性,自从提出内风概念后,中医“中风”就与现在的脑梗死,脑出血建立了联系,也才有了著名的安宫牛黄的神奇记载。《医宗金鉴》杂病首列中风,这是后世常用概念。

风寒,多指的是导致外感疾病的病邪,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汉朝的时候,温饱不易,战争频发,所以人民大多贫病交加,表现出来的病症多可以通过祛风散寒,温补暖中治愈,所以研究风邪,寒邪侵袭六经的《伤寒论》成为经典,即当时的医疗指南。

风寒感冒是外感中的一个证型,与风热感冒相对。这是一个晚起的概念,是在有了伤寒学与温病学之后,大家重新研究中医外感病证,在外感中分出了两个证型。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它们比较像是伤寒学与温病学的最本质的两个代表。2011-11-07
中风不是伤寒感冒中的病
《百度上的解释):
中文名称:伤寒
英文名称:cold pathogenic disease
定义:(1)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2)泛指外感热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热病(三级学科)
中文名称:中风
英文名称:apoplexy
定义: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脑系疾病(三级学科)

感冒和伤寒都是统称
都有传染性,
一般来说感冒较轻,伤寒较重
但是都不能掉以轻心,感冒跟伤寒有时侯病症相似,遇到医术不好的医生会错认。
严重者可能会是肺部有不可挽回的损伤,拖延后可能会造成死亡。30多年前,我的一位亲人就是因为拖延了病情死在这上面了2011-11-07
“伤寒”、“中风”二词出现较早,《内经》、《难经》文中即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
至东汉仲景《伤寒论》进一步引申,将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两种,太阳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寒感冒”,在古代文辞简洁也称“风寒”,可是在东汉主要是称“太阳病”,也就是表证。这一方面是经络的划定,因为人体经络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即六经,而“太阳”是第一道防线,被明代的柯韵伯称为“六经之藩篱”,所以“太阳病”指的是邪气在人体最表层的疾病。
至于后世又将其称为“风寒”、乃至“风寒感冒”,首先风寒二字即可包含所有的外邪,因为风为阳,寒为阴,阴阳即可涵盖所有外感表证。
至于“伤寒”、“中风”是对风寒感冒的两种分类,所谓“无汗伤寒”,“有汗中风”。无汗往往是正气足、肌肤密之人,即所谓表实证;有汗则为表虚证。

总之,“风寒”=“风寒感冒”=外感表证(症状:发热、怕冷、头身痛、脉浮,可能咳嗽)
“风寒”=“中风”+“伤寒”
“中风”=“外感表虚证”(症状:有汗)
“伤寒”=“外感表实证”(症状:无汗)2011-11-07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11-15 10:42:4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风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作风感冒,是呼吸道病变.有发烧,头痛,喉痛,流鼻涕,咳嗽等表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

  • 两者有一个区别很重要,前者有汗,后者无汗

  • 伤风是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