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约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也有人根据《旧唐书》 、《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 ,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 《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首载药物八百余种。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千金宝要》)。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也认为该书“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医学源流论》)。这书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国外,如朝鲜,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来中国学医的医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汉医影响深远。 由于孙思邈结合实践,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各家之长,所以医学水平很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其中,对脚气病的治疗最为擅长。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乙引起的。这种病多少年来折磨着江南一带群众。孙思邈在学习前人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提出一个有奇效而又简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细辛、犀角、蓖麻叶、蜀椒、防风、吴茱萸等含有维生素乙1的药物来治疗,用含有维生素乙1的谷皮(楮树皮)煮汤调粥常服来预防,这在世界医学史也是非常先进的。欧洲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而孙思邈早在公无六百年左右,已经详加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一千年。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妇科三卷,儿科一卷,把妇儿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问“贵贱贫富”,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从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伤心大哭。这种情况引起他的注意。一问,才知道棺材里的“死人”是老婆婆难产刚死的独生女儿。他告诉老婆婆,产妇并没有死。于是开棺抢救。一看,产妇脸色蜡黄,一丝血色也没有,同死人无异,但一摸脉搏还在微微的跳动。孙思邈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不一会,产妇就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下产。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高明。 《历代名医图赞》称道:“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本草蒙筌》 )。 孙思邈在生之年为医药事业作了那么多重大的贡献,临终时,却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这也说明历代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农历四月初八,是全国性的佛诞节(浴佛节),传说这天是佛祖的诞辰。四月八是药王生日。家乡的人似乎也并不知道在其他地方,这天是佛祖的生日而不是药王的生日。四月八是药王生日,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在那一天,所有草药的药性都会增加,所以那天采集的草药会比平时的更好。据几个例子,如岗梅,小时候总是喜欢在四月八前挖岗梅根来含,满口甘甜。四月八过后,岗梅根就是苦的而不是甘甜的,是否如此,没有验证过。又如赤蕨,大家都是在四月八之前采集赤蕨来吃的。尽管赤蕨本来就是涩的,但浸泡一段时间就可以祛除。四月八过后,赤蕨就会过于苦涩而不能食用,但那天采集的赤蕨煮熟晒干后,就可以成为一种良药,对拉肚子、食欲不振很有疗效。(家乡人说,苦涩的东西能使肚子“生锈”,增加食欲)家乡也一直有在那天采集草药、煲凉茶的习惯。初中的古代历史教程上,有提到过药王孙思邈的事迹。家乡的药王节跟孙思邈会不会有什么关系。但后来多方查找也不得结果,而老一辈的家乡人也不知道药王是谁了。这么多年来,问过很多人,知不知道四月八是药王生日,但都得不到肯定答案。为了弄清楚家乡药王生日的来源,也曾多方查证。在书上看到,四月八是中国传统的佛诞节,可谓是一个宗教节日,在网上查询,均是如此解释,没有任何关于四月八药王节的记载。家乡人不信教,自然不会有什么佛诞节,却出现了一个鲜有的药王节。曾经写文章推测过,认为是家乡的人不信神更信人,体现的是客家人以人为本,自力更生的生存本则。家乡也有四月八是药王节一说。终于也有其他地方也是在四月八过药王节而不是佛诞节(浴佛节)了!由于药王生日的神秘性,一直对它谨记在心。所以当雪萍说到她那里四月八也过药王节时,莫名的兴奋充斥全身。雪萍在紫金上半县,我在下半县,两地相隔较远,所以四月八药王节应该不会是小范围的地方节日,很可能是多数地方淡忘了这个节日了。如今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药王节的资料,一说是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一说是湖南仁安县的春分药王节;另外还有一说在时间上比较接近:药王,本地一般指神农氏,传说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也有尊名医扁鹊为药王的,医家又把名医孙思邈尊为药,各有传说。什邡蓥西镇下火神庙有神农氏像,上裸,下衣树叶,手持灵芝百草。办药王会时,则另用红袍木偶供出驾用。祀已工代赈左边,配有寝宫及夫人神相,宛如生人。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午旗幡对对,锣鼓喧天,以彩桥抬药王神像,游行过市。至期,川西内属各县及省城金玉、百货、匹头等八大行帮,齐来赶会。家族的迁移史并无记载曾经到过上面的几个地方,看来它们与家乡的药王生日并无关联。撇开药王不说,四月八也是节气的一个分水岭。家乡有谚云:唔到四月八,唔好揽秆笪。旧时农村有在寒冬时用禾秆编织成毯子(家乡人就叫它“秆毯”,也就是谚语中的秆笪),垫在席子低下,可以保暖。小时候也曾睡过秆毯,保暖效果丝毫不比现在的床垫差!谚语说明只有四月八过后,天气才会真正变暖,不再冷暖无常。
2016-06-02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