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中药辩证施治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 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 泻 , 现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
泄泻病常以 脾虚湿盛 作为基本病理变化,导致肠道功能失司而成。 脾虚失健 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脾为湿困,中气下陷,故当 健脾化湿。急性腹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 ,佐以分利,其次根据寒热不同运用清化湿热和温化寒湿治法,兼表邪者,可疏解; 兼伤食者,可消导。 慢性腹泻以脾虚为主,必当健脾 ,肝气乘脾而致痛泻时宜抑肝扶脾,肾阳虚衰时宜温肾健脾。然当病情复杂,虚实夹杂者,应随证而论。 《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均可在临床中借鉴。
辨证施治
1 寒湿困脾证
治法 :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主方 : 藿香正气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药 物 : 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木香。加减: 恶寒重者,加荆芥、防风; 发热、头痛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2 肠道湿热证
治法 : 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主方 : 葛根芩连汤 ( 《伤寒论》) 。
药物 : 葛根、黄 芩、黄连、甘草。加减: 肛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地榆、槐花; 嗳腐吞酸、大便酸臭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3 食滞胃肠证
治法: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主方: 保和丸 ( 《丹溪心法》) 。
药物 : 神曲、山 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加减: 脘腹胀满重者,加大黄、枳实; 兼呕吐者,加砂仁、紫苏叶。
4 脾气亏虚证
治法 :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主方 : 参苓白术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药 物: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 仁、陈 皮、桔 梗、白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加减: 泻势严重者,加赤石脂、诃子、陈皮炭、石榴皮炭; 肛门下坠者,加黄芪、党参; 畏寒重者,加炮姜。
5 肾阳亏虚证
治法 :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 四神丸 ( 《证治准绳》) 。
药物: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大枣、生姜。加减: 中气下陷、久泻不止者,加黄芪、党参、诃子、赤石脂; 小腹冷痛者,加炮附片、肉桂; 面色黧黑、舌质瘀斑者,加蒲黄、五灵脂。
6 肝气乘脾证
治法 : 抑肝扶脾。
主方: 痛泻要方 ( 《丹溪心法》) 。
药物 : 白芍、白术、陈 皮、防风。加减: 情志抑郁者,加合欢花、郁金、玫瑰花; 性情急躁者,加牡丹皮、炒栀子、黄芩;伴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煅龙骨、珍珠母.
参考文献 :《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
2022-07-25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8 10:46: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治法 :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主方: 四神丸 ( 《证治准绳》) 。药物: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大枣、生姜。加减: 中气下陷、久泻不止者,加黄芪、党参、诃子、赤石脂; 小腹冷痛者,加炮附片、肉桂; 面色黧黑、舌质瘀斑者,加蒲黄、五灵脂。6 肝气乘脾证 治法 : 抑肝扶脾。主方: ...

  • 外治法包括中药灌肠,保留时间及温度需注意;敷贴疗法如暖脐散、泻痢平,具有温中散寒或清热止泻效果,贴敷于脐部。针灸疗法可选用止泻穴、足三里等穴位,实证泻法,虚证补法,每日施治。灸法针对不同症状,灸神厥、中脘等穴。电磁波疗法适用于脾虚、脾肾阳虚的治疗。基础治疗上,轻度脱水用ORS口服补液...

  • 6)肾阳虚衰症状: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候分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甚,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泻);泻后则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 1 参苓白术颗粒 (丸) 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2 补中益气颗粒 (丸)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3 参倍固肠胶囊 固肠止泻,健脾温肾。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慢性腹泻、腹痛、肢体倦怠、神疲懒言、形寒肢冷、食少、腰膝酸软;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 ...

  • 治疗泄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病因病机不同而治法各异。如外感湿邪,当健脾燥湿,分利小便;外感寒湿,当散寒除湿;外感湿热,当清热祛湿;胃热脾寒或胆热脾寒,当寒温并施,辛开苦降;食积胃肠,当消食化积;肝郁气机,脾不运化,当疏肝理气运脾;脾气虚弱,当健脾益气助运;脾肾阳虚,又当温补脾肾...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