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仲景治“虚烦”之栀子豉汤

栀子 淡豆豉

先煮栀子,后纳豆豉,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清宣郁热,除烦止躁。

外感热病气分轻症,表邪已罢,虚烦不得眠,甚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胸脘痞闷,饥不能食,舌苔薄黄腻,脉数。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反流性食管炎、小儿睡惊症等病症。

刘渡舟医案:王x x,男,28岁。病证始于外感,数日后,心中烦郁之极,整日坐卧不安,懊侬难眠,辗转反侧。家人走近与其交谈则挥手斥去,喜独居而寡言,全家人为之惶惶不安。询知大便不秘,但小便色黄,脉数而舌苔薄黄,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之为“虚烦”,治当清宣郁火。方药:生山栀9克 淡豆豉9克。服药后不久,心胸烦乱反而更加严重,继而气机涌逆而作呕吐,伴随全身汗出。家人惟恐服药有误,派人前来询间。被告知服药后得吐而汗出,乃是气机调畅,郁热得以宣透的好现象,其病将愈,不用惊慌。果如所言。

栀子豉汤以善治虚烦证而著称。“虚烦’是一种证候名称,其病理特点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虚”是指无形火热邪气,‘烦”是指心烦主证。“虚烦”并非一般的心烦,仲景称之为“心中懊侬”,形容其心中烦乱,难以名状,而又不能制止,无可奈何,往往使人坐卧不安。由于是火郁气结,所以有时可兼见“胸中窒”, “心中结痛”或“心烦腹满”等气血郁滞不利的特点,可统称之为“火郁证”。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所以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栀子苦寒清热,但因其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与苓、连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所以丹栀逍遥散及越鞠丸的火郁都用栀子而不用其它。豆豉气轻味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同栀子合用治疗火郁虚烦甚为合拍。

注:医案选自《刘渡舟经方医案》2022-06-23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2:06: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明代的医药学著作《本草汇言》、《本草纲目》等记载,豆豉具有解毒、除烦、宣郁的功效,能治四时热病、头痛寒热、胸中烦闷、虚烦不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记有“栀子豉汤”,用于治疗伤寒后虚烦。西晋葛洪在《肘后方》中,记有治疗感冒发烧、头痛的药方 - 葱豉汤。...

  • 1.白虎汤( 阳明气分热盛 )组成服法: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粳米6g。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2.白虎加人参汤( 里热盛而气阴不足 )组成服法: 知母18克 ,石膏30 45克(碎,绵裹),甘草...

  • 酸枣仁汤组成:酸枣仁18克,茯苓、知母各10克,川芎5克,甘草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方解:方中重用、先煎酸枣仁,是以养肝血,安心神为主药;佐以川芎调养肝血;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补不足之阴,清内炎...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