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阳跷脉循行路径 4 阳蹻脉交会腧穴 5 阳蹻脉经脉病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跷脉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阳蹻脉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阳蹻脉 已经自动替换为 阳跷脉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yáng qiāo mài
2 概述 阳跷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跷者足也,奇经涉及足者之名,阳者以其所行循阳经也,故阳跷者是谓循足诸阳经而行,即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也。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3 阳蹻脉循行路径
阳跷脉循行路径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3]。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4]。
《中医大辞典》:阳蹻脉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1]。
阳蹻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阳蹻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外踝正下缘五分骨陷中之申脉穴,再往后下斜至足跟之仆参穴,由后脚跟仆参穴直上行,经昆仑穴(外踝后跟腱前凹陷处)、跗阳穴、飞阳穴,再转小腿背外后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经委中、殷门、承扶穴,再往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交络。
(2)足少阳胆经部分:阳维脉再上行至腹胁软骨末端下八寸处,即髂骨侧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侧上行至肩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络。
(3)手阳明大肠经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肩腢穴相会。从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锁关节上方有凹陷处之巨骨穴。由肩胛处往后下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4)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维脉部分:阳蹻脉行至巨骨穴再翻滑过肩胛后,至大骨下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与手足太阳、阳维等相会于臑俞穴。至此阳蹻脉再循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上行至嘴吻处。
(5)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部分:阳蹻脉由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再络回肩峰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腢穴,络手阳明大肠经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喉结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络足阳明胃经上脸颊侧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仓穴。再上行至眼中线直下,平鼻翼下缘之巨髎穴,最后达眼下七分,即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承泣穴。
(6)阴跷脉部分:阳蹻脉行至此,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与阴跷,会合于眼内眦外一分处之睛明穴。
奇经阳蹻脉经筋图
阳跷脉 循行路线:
起于跟中
循外踝
从胁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颈上出入迎之前
属目内眦
上行下耳后
入风池穴而终
奇经阳蹻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4 阳跷脉交会腧穴 阳跷脉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膀胱经)、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5]。

阳蹻腧穴总图
5 阳跷脉经脉病 阳跷脉主要病候为目痛从内眦始,不眠[5]。
阳蹻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2]。
阳蹻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眦始等[1]。
2022-11-23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4-11-16 05:36: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阳脉 Motility Channel of Yang; Yang Heel Vessel, Yang HV 。。 《灵枢·寒热病》及《灵枢·大惑论》有所载述。《难经》进行了整理修订并纳入奇经八脉。晋代《针灸甲乙经》将本经脉与其他经脉之交会穴载入。 元代滑寿所著 《十四经发挥》及明代李时珍所著《奇经...

  •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 腓骨后缘,后向上到达颈部,上挟口角, 后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 足少阳经交于风池穴。

  • 故认为其有濡养眼目和司眼睑开合的作用。古人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认为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上有三个穴位,即照海穴、交信穴、晴明穴。适当按摩这三个穴位,能够疏通经络,促进血液流通;还有滋阴凝神、调经止带、利咽散结的功能...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