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通过寒热虚实与气血脏腑来治胃病的

胃部疼痛,还会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胃部堵闷感、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大多数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引起胃部不适的表现。中医用胃脘一词代指整个胃部的统称,大概位于心窝以下肚脐以上,偏左的一大片部位。
从中医角度看,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早期以实证为主,多与外邪、饮食、情志损伤有关;后期则由实转虚,常见的就是脾虚;最终导致虚实错杂之证。
因此中医治胃痛,先要辨证:一辩寒热: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者属寒,胃中灼热、口渴口苦者属热;二辩虚实:病而拒按、食后痛甚、壮年心病属实,痛则喜按、得食痛减、年高久病属虚;三辩气血:胀痛为主、伴嗳气者为气滞,痛如针刺刀割、伴呕血黑便属血瘀;四辩脏腑:胃病初发、外感伤食引起者在胃,与情志不遂有关、反复发作在肝胃,多属久病,症见隐痛者在脾胃。
2022-11-01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5:44: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从中医角度看,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早期以实证为主,多与外邪、饮食、情志损伤有关;后期则由实转虚,常见的就是脾虚;最终导致虚实错杂之证。因此中医治胃痛,先要辨证:一辩寒热: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者属寒,胃中灼热、口渴口苦者属热;二辩虚实:病而拒按、食后痛甚、壮年心病属实,痛则喜按、...

  • 中医中的虚实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重要概念,八纲辨证中用以区分邪气和正气的盛衰。实证,指的是病邪过盛的状况。常见症状包括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以及精神亢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虚证,表现为正气虚弱或有形物质不足。常见症状有面色...

  • 1、确定患者的病症属于阴、阳,还是阴阳平衡,或是阴阳偏盛偏衰。2、例如: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等。二、再定虚实 1、诊断患者的体质是偏虚、偏实,还是虚实相当,或是实证、虚证为主。2、例如:虚症、实症、虚实夹杂、实中有虚、虚中带实等。三、接着定寒热 1、判断患者...

  • 4. 中医治疗则是辨证施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以及针灸等手段来通畅经络、气血,从而祛除病邪、扶持正气,帮助机体恢复平衡,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 脏腑辨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辨证方法,它基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用于识别疾病涉及的脏腑位置,以及脏腑内部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状态。这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的依据,是辨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适用于处理复杂的内伤杂病。尽管中医辨证方法繁多,各有特色,但其核心实质是通过对脏腑...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