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对于“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疾病初起的时候,用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疗。
其盛,可待衰而已:疾病严重一些,可以等到邪气衰退的时候,再去治疗。
故因其轻而扬之:疾病较轻的,使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因其重而减之:病情较重的,要用攻泻的方法治疗。
因其衰而彰之: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充正气的方法。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羸弱的,使用“味厚”的补药。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气不足的,使用“温补”之药。
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就用吐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焦”,就用泻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中部胀满的,就用“泻下”的方法。
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感受风邪的,要用“辛凉发汗”的方法。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果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病情急猛的,要用抑制的方法。
其实者,散而泻之:属于实证的,要用发散排泄的方法。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观察病是在“阴”还是在“阳”,再来决定应该使用“轻柔”之法还是“刚强”之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要辨明疾病是在“气”还是在“血”,使得它们不至于相互伤害。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就用“泄血法”,“气虚”就用“补气法”。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2022-07-23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对于“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疾病初起的时候,用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疗。
其盛,可待衰而已:疾病严重一些,可以等到邪气衰退的时候,再去治疗。
故因其轻而扬之:疾病较轻的,使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因其重而减之:病情较重的,要用攻泻的方法治疗。
因其衰而彰之: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充正气的方法。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羸弱的,使用“味厚”的补药。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气不足的,使用“温补”之药。
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就用吐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焦”,就用泻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中部胀满的,就用“泻下”的方法。
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感受风邪的,要用“辛凉发汗”的方法。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果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病情急猛的,要用抑制的方法。
其实者,散而泻之:属于实证的,要用发散排泄的方法。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观察病是在“阴”还是在“阳”,再来决定应该使用“轻柔”之法还是“刚强”之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要辨明疾病是在“气”还是在“血”,使得它们不至于相互伤害。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就用“泄血法”,“气虚”就用“补气法”。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