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对于“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疾病初起的时候,用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疗。

其盛,可待衰而已:疾病严重一些,可以等到邪气衰退的时候,再去治疗。

故因其轻而扬之:疾病较轻的,使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因其重而减之:病情较重的,要用攻泻的方法治疗。

因其衰而彰之: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充正气的方法。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羸弱的,使用“味厚”的补药。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气不足的,使用“温补”之药。

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就用吐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焦”,就用泻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中部胀满的,就用“泻下”的方法。

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感受风邪的,要用“辛凉发汗”的方法。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果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病情急猛的,要用抑制的方法。

其实者,散而泻之:属于实证的,要用发散排泄的方法。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观察病是在“阴”还是在“阳”,再来决定应该使用“轻柔”之法还是“刚强”之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要辨明疾病是在“气”还是在“血”,使得它们不至于相互伤害。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就用“泄血法”,“气虚”就用“补气法”。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2022-07-23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2:35: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包含《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四大医学典籍之一。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中医强调了阴阳理论在诊疗中的应用。阴阳是中医哲学基础,对应与现象是“应象”概念的核心,即通过阴阳理论理解天地万物与人体生命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选...

  •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观察病是在“阴”还是在“阳”,再来决定应该使用“轻柔”之法还是“刚强”之法。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要辨明疾病是在“气”还是在“血”,使得它们不至于相互伤害。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

  •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解读)“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善于医治病 痛 的 人 ,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的脉象,首先要辨明 疾 病属阴还是属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原文精华如下:阴阳理论基础: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相互作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也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经典分别是《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今天,我们来探讨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在中医哲学中,“阴阳”是最为核心的概念。而“应象”一词中,“应”意味着对应,“...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