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对于“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疾病初起的时候,用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疗。

其盛,可待衰而已:疾病严重一些,可以等到邪气衰退的时候,再去治疗。

故因其轻而扬之:疾病较轻的,使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因其重而减之:病情较重的,要用攻泻的方法治疗。

因其衰而彰之: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充正气的方法。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羸弱的,使用“味厚”的补药。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气不足的,使用“温补”之药。

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就用吐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焦”,就用泻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中部胀满的,就用“泻下”的方法。

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感受风邪的,要用“辛凉发汗”的方法。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果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病情急猛的,要用抑制的方法。

其实者,散而泻之:属于实证的,要用发散排泄的方法。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观察病是在“阴”还是在“阳”,再来决定应该使用“轻柔”之法还是“刚强”之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要辨明疾病是在“气”还是在“血”,使得它们不至于相互伤害。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血实”就用“泄血法”,“气虚”就用“补气法”。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行”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2022-07-23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6:05: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 又,《素问经注节解》 [清] 姚止庵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泄于皮肤者,是阳气之发泄尔,然其取类于天地之间,则云腾雨降...

  • 本文是“内经”一书中论述“阴阳”基本概念和在医学上予以应用的重要篇章。文中运用阴阳阐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并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天、地、人之间的联 系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以阴阳学说指导医疗的应用和实践。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此篇取此名的含义? 仅仅对于这一篇文章来说,可以分为4个部分,章法布局井然有序。 第1个部分,阐释规律。 阐述了是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并指出它们在各个方面的运用情况。《黄帝内经》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且包罗天文学,哲学,人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