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督脉探讨“督脉刺骨术” 的理论依据
胡乐乐, 王海东 , 吴晓刚
督脉刺骨术
2.1 “督脉生病治督脉, 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的理论蕴义 《素问· 骨空论篇》 记载: “督脉生病治督脉, 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 历代医家对该句有独到解释, 主要分为以下 3 个方面。
第 1 种释义, 马莳和王冰认为, “骨上” 为横骨出曲骨穴, 故有督脉病情较轻者治在横骨上的曲骨穴, 重者治在脐下的阴交穴大的释义, 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两穴都属于任脉穴位, 这就与上句“督脉生病治督脉” 相悖, 有解释说, 因督、 任脉早期循行路线划分不清导致, 故该释义值得进一步考究。
第 2 种观点主要阐释了督脉与脊柱的关系, 对“脐下营” 说法甚少。 张志聪曰: “骨谓脊背骨穴。 ”着眼于脊柱, 认为脊柱关节紊乱会导致督脉气血运行不畅, 使督脉统帅全身经脉、 脏腑的功能失调;反之, 督脉气血不通, 也会导致脊柱关节紊乱, 产生五脏六腑的病变, 强调用中医推拿手法调整脊柱关节的平衡。
第 3 种释义以为“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为上下对应的句式, 后有“甚者” , 则前有轻者; 前有“治在骨上” , 则后有治在“脐下营” ,故该句可理解为督脉病, 病情轻者在脊柱上(督脉)治疗, 重者脐下(任脉) 治疗。 纵观上述观点结合对《黄帝内经》 督脉循行的考究, 王海东认为, “骨上” 与“脐下营” 皆为督脉的组成部分, “脐下营”可解释为《素问· 骨空论篇》 记载的“小腹以下骨中央” , 即解剖学中两耻骨接近前正中线的位置。
临床实践证明, 在脊柱棘突与耻骨骨面进行刺骨,取得满意的疗效, 进一步证实“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2.2 督脉病的范畴 《素问· 骨空论篇》 首先提出督脉病,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此生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 不得前后, 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故以“脊强反折, 不能俯仰”为督脉本病; 《灵枢· 经脉》 记载: “督脉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高摇之, 挟脊之有过者, 取之所别也。 ”为督脉别络的病候。 以上提及的病候有“脊强” “冲疝” “癃” “痔” “遗溺” “嗌干” , 后世医家围绕督脉循行线路及其与经络、 脏腑的关系, 对督脉病进行了补充。 督脉病的现代范畴与“脊柱相关疾病” 内容相似, 主要包括筋骨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骨关节炎等),神经、 精神类疾病(脑瘫、 异常感觉、 肌无力、 抑郁症等) , 脏腑疾病(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痛经等) 。
2.3 “督脉刺骨术” 的 含义 何为 刺 骨? 《 灵枢· 十二节刺》 曰: “短刺者, 刺骨痹, 稍摇而深之, 致针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 ”此句指出用短刺法治疗骨痹, 具体操作为进针至骨面上, 轻摇针柄达骨内, 上下摩擦为宜。 后有“输刺者, 直入直出, 深内之至骨, 以取骨痹”的说法, “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引申之为恳至, 为极至。 “至骨” 可理解为到骨的极至, 即到达髓腔内。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筋、 脉、肉、 皮、 骨是构成整个人体系统的重要环节, 其中“筋” 与“骨” 紧密联系, 通过“筋” 的束骨作用,进而维系骨关节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 两者处于动静态平衡中。 故“督脉刺骨术” 即是在督脉循行路线上寻找“筋结点” , 以“筋” 为纽带, 对“骨” 进行针刺的操作。
这种解筋刺骨治疗的关键在于筋结点的寻找, 遵照“关为经之阻, 骨突筋之结,结为痛之宗” 的理论, 并结合患者的主诉、 医者查体, 最终确定治疗的筋结点 。 督脉循行路线上的所有骨突都是筋结点, 其主要包含脊柱及颅骨正中线 3 5 cm宽的区域, 常见刺骨部位有枕外隆突、棘突与耻骨, 故需医者仔细检查患者主诉疼痛、 酸胀、 重滞明显的部位, 触诊所及的坚韧、 紧张处即为“筋结点” , 又称阳性反应点。 《黄帝内经》 描述的刺骨术与现代骨减压术、骨膜刺激术十分相似,西医学认为, 两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方面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 受针尖的刺激, 产生血管活性物质, 使疼痛介质如 5- 羟色胺含量的降低以减轻疼痛 ; 另一方面骨减压术通过释放淤血, 使骨内压力减轻, 也为新生毛细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根本上消除骨内高压, 减缓痛感 。
3 病案举例
患者, 男, 56 岁, 2019 年 10 月 2 日就诊。 以全身关节疼痛, 全身怕风怕冷 4 年余为主诉。 患者 4 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近端指间关节, 双手晨僵明显, 伴双腕、 双肘关节疼痛, 得热痛减, 遇寒加重, 于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刻下症见: 神情、 精神差, 全身关节疼痛, 怕风怕冷, 伴双腕、 双肘关节活动受限, 双手尺偏畸形, 无腰背部疼痛, 无腹痛腹泻, 无眼睛畏光流泪, 纳呆, 睡眠可, 舌淡, 苔薄白, 舌体胖大, 脉沉弱。 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 56 IU· mL -1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41.49 U· mL -1 , 红细胞沉降率 38 mm· h -1 ,C 反应蛋白 1.43 mg· L -1 。 西医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诊断: 痹病(寒湿痹阻证) 。 治疗: 选取第 3 骶中棘, 第 7 颈椎棘突, 枕外隆突进行刺骨治疗。 具体操作: 选取 1.2 mm 50 mm 型号的针刀,进针部位局部消毒, 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 针体垂直于骨面, 快速刺入皮肤, 轻摇匀速推进, 进针深度为骨皮质约 1 mm, 再轻摇退针, 出针后立即按压止血, 局部消毒。 每周 1 次, 共治疗 5 次。 患者自述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冷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按语: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 谓: “阳气者,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素问· 举痛论篇》又云: “阴气竭, 阳气未入, 故卒然而痛。 ”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病机主要为外感寒湿之邪侵袭人体, 又因禀赋素质为阳虚之体——寒自内生, 两寒叠加痹阻经络关节, 则见全身怕风怕冷, 得热痛减, 遇寒加重; 寒从中生,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则见四肢僵硬, 活动不利; 寒邪侵袭肢体, 痹阻经络, 不通则痛, 则见全身关节疼痛; 寒邪影响气血精运行, 且自身阳气亏虚, 气血 运行无力, 导致痰瘀互结, 则见双手关节尺偏畸形。治当以“督脉刺骨术” , 督脉为“阳脉之海” , 主一身阳气, 脊柱又为督脉之所, 故选取第 3 骶中棘,第 7 颈椎棘突, 枕外隆突共 3 点进行刺骨治疗, 激发振奋阳气生发, 鼓舞自身阳气的同时, 驱逐外感寒邪, 使阳气输布于全身, 则气血得以鼓舞, 筋骨得以濡养, 脏腑得以安宁。2022-06-14
胡乐乐, 王海东 , 吴晓刚
督脉刺骨术
2.1 “督脉生病治督脉, 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的理论蕴义 《素问· 骨空论篇》 记载: “督脉生病治督脉, 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 历代医家对该句有独到解释, 主要分为以下 3 个方面。
第 1 种释义, 马莳和王冰认为, “骨上” 为横骨出曲骨穴, 故有督脉病情较轻者治在横骨上的曲骨穴, 重者治在脐下的阴交穴大的释义, 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两穴都属于任脉穴位, 这就与上句“督脉生病治督脉” 相悖, 有解释说, 因督、 任脉早期循行路线划分不清导致, 故该释义值得进一步考究。
第 2 种观点主要阐释了督脉与脊柱的关系, 对“脐下营” 说法甚少。 张志聪曰: “骨谓脊背骨穴。 ”着眼于脊柱, 认为脊柱关节紊乱会导致督脉气血运行不畅, 使督脉统帅全身经脉、 脏腑的功能失调;反之, 督脉气血不通, 也会导致脊柱关节紊乱, 产生五脏六腑的病变, 强调用中医推拿手法调整脊柱关节的平衡。
第 3 种释义以为“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为上下对应的句式, 后有“甚者” , 则前有轻者; 前有“治在骨上” , 则后有治在“脐下营” ,故该句可理解为督脉病, 病情轻者在脊柱上(督脉)治疗, 重者脐下(任脉) 治疗。 纵观上述观点结合对《黄帝内经》 督脉循行的考究, 王海东认为, “骨上” 与“脐下营” 皆为督脉的组成部分, “脐下营”可解释为《素问· 骨空论篇》 记载的“小腹以下骨中央” , 即解剖学中两耻骨接近前正中线的位置。
临床实践证明, 在脊柱棘突与耻骨骨面进行刺骨,取得满意的疗效, 进一步证实“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甚者在脐下营” 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2.2 督脉病的范畴 《素问· 骨空论篇》 首先提出督脉病,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此生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 不得前后, 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故以“脊强反折, 不能俯仰”为督脉本病; 《灵枢· 经脉》 记载: “督脉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高摇之, 挟脊之有过者, 取之所别也。 ”为督脉别络的病候。 以上提及的病候有“脊强” “冲疝” “癃” “痔” “遗溺” “嗌干” , 后世医家围绕督脉循行线路及其与经络、 脏腑的关系, 对督脉病进行了补充。 督脉病的现代范畴与“脊柱相关疾病” 内容相似, 主要包括筋骨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骨关节炎等),神经、 精神类疾病(脑瘫、 异常感觉、 肌无力、 抑郁症等) , 脏腑疾病(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痛经等) 。
2.3 “督脉刺骨术” 的 含义 何为 刺 骨? 《 灵枢· 十二节刺》 曰: “短刺者, 刺骨痹, 稍摇而深之, 致针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 ”此句指出用短刺法治疗骨痹, 具体操作为进针至骨面上, 轻摇针柄达骨内, 上下摩擦为宜。 后有“输刺者, 直入直出, 深内之至骨, 以取骨痹”的说法, “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引申之为恳至, 为极至。 “至骨” 可理解为到骨的极至, 即到达髓腔内。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筋、 脉、肉、 皮、 骨是构成整个人体系统的重要环节, 其中“筋” 与“骨” 紧密联系, 通过“筋” 的束骨作用,进而维系骨关节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 两者处于动静态平衡中。 故“督脉刺骨术” 即是在督脉循行路线上寻找“筋结点” , 以“筋” 为纽带, 对“骨” 进行针刺的操作。
这种解筋刺骨治疗的关键在于筋结点的寻找, 遵照“关为经之阻, 骨突筋之结,结为痛之宗” 的理论, 并结合患者的主诉、 医者查体, 最终确定治疗的筋结点 。 督脉循行路线上的所有骨突都是筋结点, 其主要包含脊柱及颅骨正中线 3 5 cm宽的区域, 常见刺骨部位有枕外隆突、棘突与耻骨, 故需医者仔细检查患者主诉疼痛、 酸胀、 重滞明显的部位, 触诊所及的坚韧、 紧张处即为“筋结点” , 又称阳性反应点。 《黄帝内经》 描述的刺骨术与现代骨减压术、骨膜刺激术十分相似,西医学认为, 两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方面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 受针尖的刺激, 产生血管活性物质, 使疼痛介质如 5- 羟色胺含量的降低以减轻疼痛 ; 另一方面骨减压术通过释放淤血, 使骨内压力减轻, 也为新生毛细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根本上消除骨内高压, 减缓痛感 。
3 病案举例
患者, 男, 56 岁, 2019 年 10 月 2 日就诊。 以全身关节疼痛, 全身怕风怕冷 4 年余为主诉。 患者 4 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近端指间关节, 双手晨僵明显, 伴双腕、 双肘关节疼痛, 得热痛减, 遇寒加重, 于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刻下症见: 神情、 精神差, 全身关节疼痛, 怕风怕冷, 伴双腕、 双肘关节活动受限, 双手尺偏畸形, 无腰背部疼痛, 无腹痛腹泻, 无眼睛畏光流泪, 纳呆, 睡眠可, 舌淡, 苔薄白, 舌体胖大, 脉沉弱。 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 56 IU· mL -1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41.49 U· mL -1 , 红细胞沉降率 38 mm· h -1 ,C 反应蛋白 1.43 mg· L -1 。 西医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诊断: 痹病(寒湿痹阻证) 。 治疗: 选取第 3 骶中棘, 第 7 颈椎棘突, 枕外隆突进行刺骨治疗。 具体操作: 选取 1.2 mm 50 mm 型号的针刀,进针部位局部消毒, 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 针体垂直于骨面, 快速刺入皮肤, 轻摇匀速推进, 进针深度为骨皮质约 1 mm, 再轻摇退针, 出针后立即按压止血, 局部消毒。 每周 1 次, 共治疗 5 次。 患者自述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冷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按语: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 谓: “阳气者,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素问· 举痛论篇》又云: “阴气竭, 阳气未入, 故卒然而痛。 ”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病机主要为外感寒湿之邪侵袭人体, 又因禀赋素质为阳虚之体——寒自内生, 两寒叠加痹阻经络关节, 则见全身怕风怕冷, 得热痛减, 遇寒加重; 寒从中生,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则见四肢僵硬, 活动不利; 寒邪侵袭肢体, 痹阻经络, 不通则痛, 则见全身关节疼痛; 寒邪影响气血精运行, 且自身阳气亏虚, 气血 运行无力, 导致痰瘀互结, 则见双手关节尺偏畸形。治当以“督脉刺骨术” , 督脉为“阳脉之海” , 主一身阳气, 脊柱又为督脉之所, 故选取第 3 骶中棘,第 7 颈椎棘突, 枕外隆突共 3 点进行刺骨治疗, 激发振奋阳气生发, 鼓舞自身阳气的同时, 驱逐外感寒邪, 使阳气输布于全身, 则气血得以鼓舞, 筋骨得以濡养, 脏腑得以安宁。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