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都有哪些?

有关厥证的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许多篇章,非《厥论篇》之独有。若概括起来,其含义大致有三,亦 包括三类不同的病证。一是指四肢厥冷,即所谓阴阴之气不相顺接的证候;二是指猝然昏仆,暴不知人的昏厥,或狂乱无常的癫疾,为气血逆乱所致;三是泛指六经不和的证候。如巨阳之厥,阳明之厥等等,皆所属之脏腑经气逆乱使然。
寒厥是指劳倦太过,房事过度(夺于所用),损伤肾中阳气,致使阴寒之气逆乱于内、肌肤失于温养而形成的以手足寒为主症的一种病候。 寒厥的病因为“秋冬夺于所用”,即为强力,房事过度等损伤脾肾而致。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失于温煦,阴寒独盛,即以阳气衰于下为主。故其辨证要点乃为“手足为之寒也”。
热厥是指由于数醉饱食入房,损伤肾中 ,加之酒伤脾胃,水谷失运,精无所奉,阳气独盛,形成以手足热为主症的一种症候。热厥的病因为“数醉若饱以入房", 即嗜酒无度又伤于房室而致。 其病机为酒食温热内伤脾胃、致使脾胃不能化生精津,房室过度又耗伤肾之 、令阴虚阳亢。即阴气衰于下,故其辨证要点为“手足为之热也”。
后世论厥证以汉代张仲景的论述为代表,其内容与《内经》之论不尽相同,列表对比如下:
根据原文精神,对六经厥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症状与治则,列表归纳如下:
综观《内经》对厥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肾虚是厥证发病的重要环节,《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此肾虚也”,“少阴不主者厥也”。《灵枢·本神》:“ 肾气虚则厥 ”。
②认为营卫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是发生厥证的实质。营卫逆乱,《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谓之大悗;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气血逆乱,《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阴阳失调,《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022-07-22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9:37: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是指四肢厥冷,即所谓阴阴之气不相顺接的证候;二是指猝然昏仆,暴不知人的昏厥,或狂乱无常的癫疾,为气血逆乱所致;三是泛指六经不和的证候。如巨阳之厥,阳明之厥等等,皆所属之脏腑经气逆乱使然。寒厥是指劳倦太过,房事过度(夺于所用),损伤肾中阳气,致使阴寒之气逆乱于内、肌肤失...

  • 厥,中医术语,源自《黄帝内经》,主要指气闭或气逆导致的昏倒或突然失去意识的状态。"厥"的病机核心是气机紊乱,阴阳失衡,常见的表现为手足厥冷或热,以及突然昏倒。《黄帝内经》中对厥有详细论述,包括《素问·厥论》和《灵枢·厥病》等篇章,其中涉及的病证类型多样,如薄厥、大厥等,以及寒厥、热...

  • 《厥论出处与篇名解》源自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篇,具体为第四十五篇,名为《厥论》。在医学术语中,"厥"象征气逆,刘熙在《释名·释疾病》中解释道:“厥,是指逆气从下部升起,向上进入心和胁部的状态。”厥证,则涉及脏腑经络的气血混乱,表现为四肢冰冷、发热,甚至突发昏厥不...

  • 厥者:逆也;气逆、厥逆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论“厥”的主要病机思想。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但内容未尽一致...

  • 本篇专门讨论寒厥、热厥及十二经厥逆等多种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以及预后等,故篇名“厥论”。气厥论篇主要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2、主要阐述寒厥、热厥的不同病因及其症状与治法,指出不论寒厥、热厥,它的主要病理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影响机能正常活动...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