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腹胀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六腑腹胀的穴位 2 治疗六腑腹胀的方剂 3 治疗六腑腹胀的中成药 4 六腑腹胀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六腑腹胀 1 拼音 liù fǔ fù zhàng
2 英文参考 abdominal flatulence with fu disor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六腑腹胀为病证名[1]。指腹胀属于腑气失调引起者[1]。《症因脉治》卷三:“六腑腹胀之症,胸前胀满,妨于饮食,胃胀也。肠鸣而痛,濯濯有声,大肠胀也。小便时赤,小腹胀满,小肠胀也。气癃溺涩,少腹胀急,膀胱胀也。气满肤中,空空然响,三焦胀也。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此六腑腹胀之症也。”多因饮食不节,酿痰成积,湿热壅阻,气滞不通所致[1]。治宜通调腑气为主[1]。胃胀者,宜平胃散;大肠胀者,枳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者,木通饮;膀胱胀者,五苓散;三焦胀者,枳壳青皮饮;胆胀者,柴胡清肝饮等方[1]。
参见腹胀:腹胀为症状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一作腹[2]。指腹部胀满不适,或腹部胀大[2]。《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张氏医通·腹满》:“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辛温散气之药……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坚,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藿香正气散。内因七情成胀,沉香降气散。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滴,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生姜泻心汤加木香、厚朴。脾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济生肾气丸。”食积、虫积、痰饮等亦可导致腹胀[2]。

42022-09-26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2:35: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脾藏意,主大便闭结下痢,如丧神守,赤白浊,惊痫,诸病有声。脾病时可表现为发热恶寒、小便淋沥等症状。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肺藏魄,胸痞胁痛,重困嗜卧,诸胀腹大,啼笑骂詈,心腹痛。肺病时可表现为发热不恶热、肌热畏寒战栗等症状。肺主气...

  • 脾胃气虚则容易出现消化功能差、胃口不好、大便稀溏、身体困倦乏力、精神不济、头昏脑胀等症状,如果因为脾胃功能差,身体的营养精微跟不上,也容易造成五脏六腑全面的虚损。 临床表现 腹胀纳呆,食后胀基,泻泄,肢体倦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严重者出现久泻、脱肛、...

  • 脾主运化,升清,主血液,面色腹胀,完谷不化,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头晕目眩,便血,四肢沉重,暗淡,皮下青紫斑。肝主疏泄,主血,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吐血,昏倒,血淤,月经量少或多,肝气抑郁,烦躁易怒,面红升火,头目胀痛,纳食不化,口苦,两目昏花,麻木,动作迟钝,爪甲荣枯,近视。

  • 【主要症状】在腹胀的同时有口臭,胃里反酸水。这类患者往往有比较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病因分析】由于食积导致的腹胀最为常见,尤其是暴饮暴食、经常应酬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这种现象。痰湿内积 【主要症状】恶心、欲呕的现象伴发,患者同时容易腹部庞大而肌肉松软,同时四肢乏力沉重,头脑一天到晚不清醒。

  • 若胃肠之气运行受阻或者减慢,就会出现胃胀、腹胀,排气多,严重时还会大便不通,小便不畅,胃气上逆还会出现不停打嗝的表现。事实上,胃胀、腹胀、排气、打嗝不仅与气不运行有关,还与痰湿阻滞有关,中医认为,痰生百病,痰湿不仅长在肺,五脏六腑皆可生痰,包括脾胃。当脾胃内生痰湿,痰湿会阻碍胃肠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