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学术体系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内经》里有两种脏腑理论:一种是以五行生克为源头的脏器系统,另一种是以阴阳法象为源头的藏象系统。以心为例,有认为心就是形而下的实体脏器的,还有认为心为一个象,所有具有与火相似的象都是心。现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套体系。

一、脏器系统

以实体脏器为基础的脏器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占主要地位,他们认为健康状态的人体就是五行能量均匀分布,当能量有偏移时人便生病,当偏移到一定程度疾病便会传变。医生通过四诊以判断人体能量的偏移程度及传变的情况,医生治疗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人体五行能量,使人体的五种能量平衡。而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阳气与阴气均匀,则人健康,当人体阳气与阴气有偏差时便得病,当偏差多以致阴阳离决则不救。医生通过四诊判断出人体阴阳气的偏差情况,治疗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体阴阳气恢复到匀平的状态。

起初的脏器理论与藏象理论有很大差异,以实体的脏器学说而论,五脏六腑的大王,人体的核心为心脏,心居于中央土位。以藏象学说而论,最能反映阴阳平和的土象的藏为脾,脾居于中央土位。《说文解字》中就记载了“心为土脏”与“心为火脏”的分歧:“心,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在郑玄著《驳五经异议》更有详细记载:“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可以看出“古尚书说”是脏器理论,脏器的五行属性与实体脏器位置一致,肝脏位于人体的右侧,属金。汉代有很长时间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并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辩论。其实争论的过程就是两个思想融合的过程,只是争论的焦点是谁去融合谁,最后是以“今文经”获胜结束,即“古文经”被“今文经”融化。藏象理论的脾为土藏胜,现在今文《尚书》便成了真经,古文《尚书》未流传下来。

《内经》里对这两个体系在临床中的应用都有详细记载。先说一说脏器理论,其诊法是用三部九候的遍身诊法判断人体五行各能量的盛衰,如果“九候若即九部脉大、小、缓、急、齐等,说明五行能量在人体分布均匀,人不病。如果有一部或几部脉与其他脉搏动不相应,便说明这部脉所反映的脏器能量过多或过少则这一脏病。在治疗上,如果只有轻微一部脉与其他脉搏动不相应,则可在病变经络施行补泻,如果已经传变累及多个经脉,或一部脉与其他脉差异过大,则需补母泻子等方法治疗,用药亦同理,具体详见《难经》《素问·三部九候》《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藏经》等。

二、藏象系统

下面再说一下藏象理论。其诊法是用人迎口诊法,通过人迎气口对比,反映出人体阳气与阴气的差异。如果人迎与气口对比,反映出人体阳气与阴气的差异。如果人迎与气口大小齐等,则说明人体阴阳均平,不病;如果人迎气口有了差异,便说明人体阴阳产生偏差,通过偏差的程度判断人是处在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哪一状态。治疗上,通过补泻阴阳以使人体阴阳匀平,具体详见《灵枢经·终始》《灵枢经·通天》等。

在读经典时只要放下所有的知识去读,这两套体系自然就会彰显。但是因为我们在读经典时总持有太多的欲望,总想用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注解经典,总想解出别人不知道的解释,这就难免会出错。如果我们不能还原经典,便会越读越混乱。举例来说,《内经》中所言肝病一种是指人体实体的肝病,即人体五行中木的能量过多或过少,会表现出象木的症状;一种是指人总体处在少阳或厥阴的象的状态,这个状态很像春天,因此说肝病或春病。我们读经典不能将这两套系统搞混,试着在不带注解的状态下去读经典,你便会发现思维开阔很多。

张仲景《伤寒论》中所用的辨证体系是辨六经体系,在《伤寒论》中很少提及实体脏器,提到的脾家与胃家脾家实腐秽去,胃家实大便坚,很显然不是脾脏与胃脏,从中可看出张仲景似乎有意避免概念的混乱。王叔和在整理古人脉诊体系时就详细分出了两套体系,《脉经》摘抄古人资料总是会说“右《素问》、《针经》、张仲景”或“扁鹊脉法…华佗效此”,自己写的便会说“右新撰” 由此可见王叔和对古人的尊重。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这两套体系,并将这两个体系完美结合,其实一个体系走到极致2020-10-24
一、什么是《内经》学术体系
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应当包括关于研究对象的理论及形成这些理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学基础。《内经》学术体系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展开研究,形成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就《黄帝内经》而言,这些知识和理论是在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学科基础虽然不属于医学内容却也作为《内经》的学术体系组成部分。
白衣说:认知基础好比土壤,理论好比树木,应用好比树木的生命活动、发挥功效。没有土壤,树木无以成活,没用生命活动树木也就没有生机和价值。一方水土,一方植被,明白土壤和树种的联系,认知基础和医学理论共同属于《内经》学术体系也就很好理解了。
2、医学理论
白衣说:学科的理论往往会给出其独特的认识角度并在该认识层次上给出理论适用条件,应用方法。所以我们能够从认识和应用的角度去记忆和学习《内经》的医学理论部分,哪些理论反映的是《内经》的认识层次,哪些理论反映的是适用于医疗实践的方法理论。
1、藏象理论
定义: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内经》学术体系的核心。
“象”指外在的生命现象,既包括有形可见的躯体肢节官窍、脏腑血脉骨肉组织的形象及其动态变化,有包括各种无形的生理、精神现象。
“藏”其本义是藏于内不知其所以,但却是外象变化本质的机制所在,因而它是指藏于体内有形、无形的脏腑、经络、精气神及其永不休止的活动。
白衣说:注意区分脏和藏的区别和联系。古人在当时的解剖基础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类,使之成系统化并把其内在根源总结为藏。藏是功能上的归类,因此中医五藏与解剖学五脏有出入。同时古时候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的紧密联系,这一部分也被总结归纳进藏象理论中。

2、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生病的原因
病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和规律,其内容包括发病、病变机理(如表里出入、寒热进退、邪正虚实、阴阳盛衰等)、传变等。
3、病证理论
论疾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白衣说:注意区分“疾”、“病”、“候”
(1)中医上“疾”是身体不适较轻的阶段,还没有达到病的程度。
(2)候即证,后概括为证候,论述的是疾病某一阶段的整体功能异常和该阶段变化性质。
(3)证和病的不同在于病是从发病到结束的全过程,而证论述的是某一阶段。证和症状的不同在于证除了反映症状外还对该阶段的病变性质进行了描述。(举例:肺卫风寒证·卫阳失宣候)
(4)证型与证候的区别:证是证侯的简称,但准确来说,证侯是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侯是证的外候。而证型指的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证。
3、诊法理论
论疾病的诊断方法
(1)诊断原理:如以表知里、以我知彼、先别阴阳
(2)诊察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疾病诊察方法
(3)判断法则:《内经》特点是以“审查病机”为中心的审机论病,病体现在疾病的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实为后世“证候诊断”之源。2020-10-24
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

《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著名医学先知岐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优秀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著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2020-10-24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1:52:2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四种思维方式反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归纳法。反证法:面色潮红、咽干、烦热——似阴虚火旺,如果小便清长(小便量多而色清)、下肢冷甚则病变定义为:虚阳浮越之证。演绎法:比如患者前天晚上洗澡着了,半夜感到怕冷,头身疼痛,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属于外感病范畴;然而昨天虽然还在...

  • A, B, C, D, E

  • 辨证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