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经络指导: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从古代文献看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脉与脑在解剖结构上有直接联系。如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再如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灵枢。大惑论》中对视觉器官有这样一段论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脑相连的结构可能是对视神经的描述,也许这是《内经》时代接近发现神经的一个例子。

  现代研究揭示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络系统是人体的调控系统,在生理功能上与神经系统有相似性。就经络的实质而言,古人发现的具有一定循行路径的十四经脉是否存在,其实质是什么,才是经络实质研究的核心内容。循经感传以及其他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成为经脉存在的有力证据。古代文献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证实,针刺的疗效依赖于“得气”。有时可出现针感循古典经脉路径传导的现象。由于循经感传提示古典经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成为近年研究经络实质的切入点。围绕经络实质的研究,近年已提出多种学说。
  (1)经络的生物进化观 目前已知在脊椎动物体内同时还保留着低等神经系,如人体内除神经管外还有部分链状神经系(交感神经链)和网状神经系(肠壁神经网)的某种保留,主要已转化为植物神经的组成部分。从进化的连续性来看,子午干神经系在人体无疑也有所保留,可能是经络原型。经典的经络系统可能依然在已经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的调控下起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有直接的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联系。

  (2)神经中枢扩散说 截肢者的幻肢觉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与躯体可能存在镜像关系。当外周肢体离断后,其在中枢的镜像依然存在。同理,针刺产生的针感传入中枢后可能在中枢定向传递,从而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有学者认为,针刺穴位后循经感觉的产生,是中央后回与皮肤经络路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被兴奋的结果。有人提出“经络链”的设想,实际上也是经络的中枢观。认为针感不需要通过外周,而是在神经中枢传导的过程。

  (3)植物神经反射联动说 认为植物神经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经脉线实质为体表上富含神经末稍的组织带,穴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神经末稍。穴位受到刺激,所激发的交感神经反射接力的兴奋点所到之处,使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刺激相应的躯体或内脏传入神经末稍,产生各种感觉,即循经感传。由于脊髓节段的有序性,导致交感神经反射弧的相继激活有序地定向传导。古人确定的经络线路并不一定是实际的“通道”,而只是效应线路。这也许是为什么多年对经络的形态学研究,经络和穴位并没有找到新的或特异性的实体结构,而只是发现了一些已知组织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异性分布的原因。近年对穴位的研究发现,穴位具有低电阻特性。低电阻的穴位下确实分布着比周围更多的交感神经末梢;毁损皮肤内交感神经后,穴位也不再具有低电阻特性。从针灸临床实践来看,产生针感的必定是某种特定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针刺时,若不得气就需调整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原因。在调整过程中,一旦刺中穴位便迅速产生针感。内脏牵涉痛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内脏牵涉痛提示躯体与内脏之间存在解剖学上的某种联系,可作为研究经络的“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功能的参考。

  (4)经络的中枢-外周说 认为经脉感传现象是中枢与外周共同作用的结果。“八五国家攀登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胡翔龙先生认为:循经感传可能是“体表”的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着的某种“动因”所兴奋,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主观感受到的感传。有学者持相似观点,认为循经感传现象发生,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即一系列轴突反射效应(针感)传入到达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感觉区,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兴奋,从而产生“感传”现象。

  古人提出的经络系统,是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机体调节系统。可能包括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多系统的总体功能。当代对于经络实质研究并不等同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经络实质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古人提出的有明确循行走向的经脉和穴位的实质。2023-03-07
mcxzy 阅读 2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9:46: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有人提出“经络链”的设想,实际上也是经络的中枢观。认为针感不需要通过外周,而是在神经中枢传导的过程。(3)植物神经反射联动说 认为植物神经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经脉线实质为体表上富含神经末稍的组织带,穴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神经末稍。穴位受到刺激,所激发的交感神经反射接力的兴奋...

  •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治病之法中针灸疗法较其他疗法有独特之处。针灸能治愈疾病,主要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以精巧的针术,运转生理活动上的神机之妙,以平复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擅长于针灸的医者,将古代博大精...

  •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二经脉(统称正经)和(统称奇经)是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即为十四经脉)。养生之道网 导读:之经络与腧穴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升华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腧穴是人体脏腑...

  • 霍乱吐泻转筋,头晕目眩,应针刺鱼腹、承山、昆仑三穴,立刻就能止住转筋之症;对于腹内绞痛的症状,取公孙、内关二穴相配,相得益彰,疾病必然痊愈。 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烧。 冷风、寒痹等导致的肢节麻木不仁、冷痛酸楚之症,应取环跳、腰俞二穴,施以针刺,并加艾灸,可温经散寒通络,使邪去病除。

  • 中西医超级宝典-第9章 针灸学01: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