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3|《伤寒论》总结

整本《伤寒论》共有113方,归纳为三大类以帮助记忆:

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

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

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

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不用寒药无法渲泻。

三、温补方:姜附类(干姜附子),辛热,目的是回阳救逆。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温不补 ,药性不温是补不进身体里的,这个“补”非滋补类的四物汤之类,而是吴茱萸、干姜、附子、蜀椒类,用温药来补。

张仲景在经方中用 人参 是为了: 养阴退热 ,而非滋补,阴液不够时会发热。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续伤寒篇—霍乱2022-06-05
mcxzy 阅读 121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6:16: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看中医药院校的教材吧,也叫《伤寒论》解释得详细,比较容易看懂。不同版本的都有,比如上海科技出版社,比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主要讲述了伤寒论第十六条辨的内容。 伤寒论第十六条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症候...

  • 《伤寒论》第30条辨原文:“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