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3|《伤寒论》总结

整本《伤寒论》共有113方,归纳为三大类以帮助记忆:

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

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

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

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不用寒药无法渲泻。

三、温补方:姜附类(干姜附子),辛热,目的是回阳救逆。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温不补 ,药性不温是补不进身体里的,这个“补”非滋补类的四物汤之类,而是吴茱萸、干姜、附子、蜀椒类,用温药来补。

张仲景在经方中用 人参 是为了: 养阴退热 ,而非滋补,阴液不够时会发热。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续伤寒篇—霍乱2022-06-05
mcxzy 阅读 121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0:56: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不用寒药无法渲泻。三、温补方:姜附类(干姜附子)...

  • 1. 苓桂术甘汤是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经典温阳化饮方剂。2. 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炙甘草组成,比例为20克、15克、10克和10克。3. 苓桂术甘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水饮停滞症状,如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晕心悸等。4. 舌苔白滑、脉象沉紧是该方的主要诊断依据。5. 该...

  • 苓桂术甘汤旨在解决两个核心病证:一是《伤寒论》中描述的心下不适和气逆头晕,二是《金匮要略》中的痰饮阻滞导致胸胁满闷和目眩。两者虽病因各异,但病机都涉及水液代谢失常。治疗时,茯苓助排水,白术健脾防水逆,桂枝通阳疏气,甘草则补益心阳,整体上起到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的功效。在临床实践...

  • 3. 《金匮要略》中提到,脉沉多因体内有水饮。少阴病如伴有水饮,通常病程较短,约两三天。若病人体内水饮传入太阴,需使用能驱水饮的药物,如细辛。4. 少阴病初期可能表现为发热、脉沉,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身体疼痛未缓解,脉沉依旧,说明不能再发汗解表,需转而救里。5. 少阴病若传入太...

  • 霍乱篇原被宋人归入《伤寒论》中,为保持《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完整性,倪师将此篇归入《金匮要略》。 一、何为霍乱? 上吐下泻就叫霍乱,与今之西医病名之霍乱有别,是西医抄了中医的名词。“霍乱”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呕泄 霍乱 之病相随属者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论》亦...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