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调理脾虚孩子鼻炎的特效方

17.调理脾虚孩子鼻炎的特效方

配方:
辛夷克、白芷克、荆芥克、金银花克或克、连翘克、桔梗克、甘草克。这是5岁以下孩子的量,5岁以上的孩子,量增加1倍。

做法:
用这些药材熬水。放入1杯水,先将药物浸泡20分钟,然后大火开锅,开锅后转小火熬5分钟即可。漱口或者滴鼻子都可以。

叮嘱:

1.有的孩子小,不会漱口,家长可以给他滴鼻子。让孩子平躺,弄2滴药水,滴进孩子的鼻子,然后让孩子转一转头,让药水浸润到鼻腔各处。尽量让小孩学会漱口,但要把漱口后的药水吐掉,不要吞下。

2.辛夷、白芷都是散寒、通窍的,金银花、连翘是解毒的,荆芥是往外散邪的。这个方子能够帮助孩子在每次感冒过后,把最后残余的邪气彻底清除。

所谓鼻炎,就是邪气与正气在鼻子里不断地斗争,是人体力图排出邪气的一种努力,打喷嚏、流清鼻涕都是排邪气的一种反应。

对于急性鼻炎,我主张孩子感冒过后,在他的声音还重浊,还有鼻塞,甚至睡觉都开始打鼾的时候,一定要往外继续清一清邪气,把它彻底清干净。

这个时候,因为是外感带来的急性鼻炎,所以比较容易调理,可以用这个漱口或者滴鼻子。

很多家长反馈,用完这个方子以后,孩子打呼噜的问题就解决了,孩子鼻子总不通气的情况也消除了。

〔原文〕 辛温轻浮。入肺、胃气分。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脑。温中解肌,通九窍,利关节。主治鼻渊鼻塞肺主鼻, 胆移热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

经曰:脑渗为涕。王冰曰: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渊。及头痛面黑干,音旱,黑斑,可作面脂。目眩齿痛, 九窍风热之病。然性走窜,气虚火盛者忌服。

时珍曰: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环鼻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 脑渐空也。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影留在脑中。

昂按:今人每记忆往事, 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不经先生道破,人皆习焉而不察矣。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其于此义,殆暗符欤。请外皮毛,毛射 肺,令人咳。微炒用。芎䓖为使,恶石脂,畏黄芪、 菖蒲、石膏。

【讲解】 辛夷主散肺经风寒以通鼻窍,为治鼻渊要药。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或为同科植物玉兰的花蕾。别名木笔花。早春未放时采摘晒干,去枝梗用。

本品辛温气香,轻浮上升,入肺、胃二经。长于散风寒,能 行头面而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浊涕常流等症的常用药。虽有散风寒作用,但一般外感表证很少应用。至于《备要》所言温中解肌,利关节,亦系外散之功。

【临证应用】 辛夷用于鼻渊。一般常与苍耳子、白芷、薄荷等同用,如苍耳散;如偏于寒者,多与细辛、羌活、藁本、白 芷、防风等配伍,如辛夷散;若偏于热者,也可与清热之黄芩、 薄荷、苍耳子等同用。还可与细辛、鹅不食草研末吹鼻,治鼻腔疾病,如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用量用法】 3 — 6克,煎服。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吋,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原文〕 辛散风,温除湿,芳香通窍而表汗。行手足阳明, 大肠、胃。手太阴肺,色白味辛,故入 肺。而为阳明主药。 阳明之脉营于面,故治头面诸疾。

治阳明头目昏痛,杨吉老方:白芷汤泡四五遍,蜜丸弹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荆芥点腊茶嚼下。杨吉老,名介,治王定国病时在都梁,因以名丸。眉棱骨痛, 风热与痰,同酒浸黄芩为末,茶下。牙痛 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二经风热。

鼻渊(1),肺主鼻,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故鼻多浊涕而渊。经曰:脑渗为涕。宜同细辛、辛夷治之。目痒 泪出,面?干,去声,面黑气。

瘢疵(2),可作面脂。皮肤燥痒,三经风热之病;及血崩血闭,肠风痔 瘘,痈疽疮疡,三经湿热之病。活血排脓,肠有败脓 血,淋露腥秽,致脐腹冷痛,须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伤。先以绳扎伤处,酒调下白芷末五钱,种白芷,能辟蛇。又治产后 伤风,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如气虚头痛,多在清晨,宜芎、藁倍参、芪。

保寿堂治正偏头痛,白芷、川芎各 三钱,搽牛脑上,加酒顿熟,热食尽醉,其病如失。鱼尾,目之上角。 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色白气香者佳, 或微炒用。当归为使,恶旋覆花。

【讲解】 (1)鼻渊:又称脑漏,以一侧或双侧鼻窍时流浊涕、鼻塞、甚则头昏脑胀、嗅觉不灵为主证。(2)瘢疵:疵, 同病。瘢疵,瘢痕或皮肤黑斑病。

白芷祛风燥湿,通窍止痛,为治头痛要药。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或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入药。

本品辛温芳香。入肺、胃、大肠三经。辛散祛风,温燥除湿, 芳香通窍,止痛。虽入肺胃大肠三经,能散三经风湿之邪,但以足阳明胃经为主,故为阳明主药。足阳明胃经之脉循行头面,故主治风邪引起的头前额痛、眉棱骨痛、齿龈肿痛、鼻渊等头面诸疾。不论风寒、风热,或血虚,皆可用白芷与相应药配伍,均获 良效。

此外,借其辛散香燥之性,可收消肿排脓、燥湿止痒之功。所以疮痒痈肿、妇人寒湿带下,及皮肤风湿瘙痒等证亦为常用之 品。对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等证,现临床较少应用,然其性升散温燥,能耗血伤气,故不当用于阴虚火旺、血虚有热之证。

【临证应用】 白芷能散风寒、止头痛,治外感风寒引起的 头痛鼻塞,常配防风、羌活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风热者,可配葛根、薄荷。用于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以及鼻渊头痛等。本品芳香上达,祛风止痛,可单用,如都梁丸。或与川芎、 羌活、防风等同用,如川芎茶调散。治鼻渊头痛常配辛荑、薄荷、 苍耳子等药用,如苍耳散。其他头痛,如血虚及现代医学之神经性或血管痉挛性头痛,用白芷配伍他药,均有一定疗效。治风冷牙痛,可与细辛同用;风热牙痛,多配黄芩、石膏等清热药。

白芷用于疮疡肿痛,未溃者能消散,已溃者能排脓,为外科常用之品,多与银花、连翘、蒲公英等配伍。

用于妇人带下,属寒湿者,配白术、茯苓;属湿热者,配黄柏、车前子。
此外,亦可用于毒蛇咬伤,及皮肤风湿瘙痒证。

【用量用法】 3—10克,煎汤或入丸散服。亦可适量研末搐鼻治头痛、鼻渊。

〔原文〕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又云,止冷汗虚汗。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 身强项直,口面歪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香入脾,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1),崩中(2),血痢,产风血运。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 生风。

故常有崩运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芥最能散血中之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疬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荆芥功本冶风,只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藏血之地也。

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姜、地榆、棕栏,五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食蟹、河豚、驴肉。

〖讲解〗 (1)肠风:病名。指大便下血,血在粪前,色多鲜红。多因风热客于大肠所致,故名。(2)崩中,指不在行经期间, 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沥不断的病证。又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的叫血崩,或叫崩中。出血量较少,但淋漓不断的, 称为漏下。

荆芥生用,辛散疏风透表,炒用止血。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生用、炒用或炒炭用。本品辛而微温,芳香轻扬。入肺、肝二经。具有祛风解表、 止血之功。是一味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性较平和,以辛散疏风 为特点的解表药。既散风寒,又散风热。故外感表证,不论风寒 风热,皆可配用。以其轻扬疏散之性,而有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之功,用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尤为适宜。对麻疹透发不畅,风疹 瘙痒以及疮疡肿毒等有效。荆芥人血分,又可起到疏散血中风热,透邪外出作用;对产后冒风、口噤、发痉,也可起到祛风解痉功效。

荆芥炒炭,其性变为苦涩,主入血分而有止血作用,可用于 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妇女崩漏。

【临证应用】 荆芥对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治风寒表证,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配伍,如荆防汤;治风热表证,常与薄荷、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如银翘散。若咽喉肿痛,用之可以利咽喉。古人有“咽痛必用荆芥之论”。配桔梗、生甘草等治现代医学之咽炎、扁桃体炎疗效显著。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恶寒发热,局部红肿疼痛者,多配防风、金银花、连翘等以消肿解毒。

对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等证,配薄荷、牛蒡子、 蝉衣等,可祛风透疹止痒。

各种出血证,如衄血、便血、崩漏等,以荆芥炭配其他止血药使用,疗效更好。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产后为风邪所中,项背强直,口噤痉挛之证,有祛风止痉作用。

综上所述,荆芥为轻扬之品,散风清血之药,其功用正如 《本草纲目》所概括的: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袪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用量用法】 3-10克。祛风解表透疹生用,若体虚表证而 有汗者,用炒荆芥,可缓和其辛散之性。炒炭用于止血。

另外,习惯上茎叶穗同用者称荆芥,单用花穗者称荆芥穗。 荆芥穗芳香气烈,效用较荆芥为强。

〔原文〕 甘寒入肺。散热解毒,清热即是解毒。补虚凡物甘者皆补。疗风,养血止渴。丹溪曰:痈疽安后发渴,黄芪六一汤吞忍冬丸切当。忍冬养血,黄芪补气,渴何由作。 治痈疽疥癣,杨梅恶疮(1),肠澼血痢,五种尸疰(2)。经冬不凋,一名忍冬。又名左缠藤。花叶同功,花香尤佳,酿酒代茶,熬膏并妙 。

忍冬酒,治痈疽发背一切恶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两,甘草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尽。重者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忍冬丸,照前分两,酒煮晒干,同甘草为末,以所煮余酒打糊为丸。陈藏器曰:热毒血痢,浓煎服之。为末,糖调赏服,能稀痘。

【讲解】 (1)杨梅恶疮:由梅毒引起的各种皮肤病变。因疮形似杨梅,故名。(2)尸疰:即劳瘵。与现代医学之结核病相似。

金银花为治热毒疮痈,风热表证的要药。为忍冬科多年生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又名忍冬花、二宝花。生用,或妙炭用。或制为露剂。

本品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肠、心经。古人认为:六淫为害,以火为最,火盛者谓之毒。解毒之药必治火,治火之药亦解毒。因此,药性寒凉而入心经的金银花,既能清热,又能解毒,为外科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以治疮痈疖肿诸证。

本品轻扬入肺经,善散肺经之邪热,故又为宣散风热之佳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热病初起,发热而微恶风寒者。本品炒炭,则入血分,以治热毒血痢,既可清热解毒,又能止血。还可将金银花加水蒸馏,制成金银花露,为清凉解暑之品,供夏季饮用,可清热解暑,并清利头目,还能防治热疖痱子等证。

《备要》所谓补虚、养血,治五种尸疰等功,《本草求真》阐释甚为明了。指出:殊不知书言能补虚者,因其芳香味甘,性虽入内逐热,而气不甚迅利伤损之意也。书言能养血者,因其毒结血凝,服此毒气顿解,而血自尔克养之谓也。……至云能治五种尸疰 ,亦不虚。(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五疰病因不一,但此专主风湿内结为热而言。)

江浙地区,地处东南,天气炎热,其处人们常以金银花代茶饮用,具有清热解暑之功。

【临征应用】 金银花善治热毒疮痈,疖肿疔毒等证,无论外疮内痈,均常应用,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可单用或与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以加强解毒消肿作用,如五味消毒饮。若肿毒较重,为促使消散或加速溃破,可与穿山甲、皂角刺等配伍,如仙方活命饮。用鲜品捣烂外敷,亦有较好疗效。治肠痈,又可配当归、苡仁、黄芩等药,如清肠饮。咽喉肿痛者,则多与解毒清咽之品如大青叶、山豆根等配合使用。

本品轻宣疏散,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热病初起,常与连翘、荆芥等配伍,以增强其疏散清热之功,如银翘散;若热入气分,壮热烦渴,可与石膏、知母、连翘等同用,则泻火解毒作用更为显著。若热入营血,斑疹隐隐不显,舌红而干,神烦少寐者,可与生地、丹皮等同用,可奏清营护阴,凉血解毒之功。

用于热毒泻痢,腹痛下脓血,可单用浓煎服。重证可与黄连、白芍、白头翁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30克,煎服。外用适量。凡热毒疮痈,用量宜重;温病发热,用量宜轻,且宜生用;治血痢便血,则须炒炭用。

附:忍冬藤 为忍冬的茎叶,又名银花藤。性味功效与金银花相似,解毒作用虽不及银花,但有通经活络的作用,可消除经络之风湿热邪而止疼痛,故可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屈仲不利之证。

〔原文〕 微寒升浮,形似心,实似莲房有辩,苦入心,故入手少阴厥阴心、心包。气分而泻火,兼除手足少阳,三焦、胆。手阳明经大肠。气分湿热。散诸经血凝气聚。营气壅遏,卫气郁滞,,遂成疖肿。利水通经,杀 虫止痛,消肿排脓。皆结者散之。凡肿而痛者为实邪,肿而不痛为虚邪,肿而赤者为结热,肿而不赤为留气停痰。 为十二经疮家圣药。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

【讲解】 连翘以清心泻火,解毒疗疮为特长。为木樨科落叶灌木植物连翘的果实。白露前采初熟果实,色尚青绿,称青翘;寒露采熟透果实,则为黄翘。以青翘入药为佳。生用。

本品味苦,性微寒。入心、肺经。苦以泄火,寒能清热,且轻清上浮,能透达表里,以清心泻火、散上焦风热为特长,多用于外感风热或急性热病,烦热神昏,以及血热发斑等证。

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连翘既能清心,又能宣畅气血以散血结气聚,故有消肿散结之功,以治疮疡肿毒,瘰疠结核之证,被历代医家称为疮家圣药。此外,本品具有利小便作用,可治热结尿闭,小便淋痛。

【临证应用】 连翘清热透邪,多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口渴等证,常与金银花相须为用,或加牛蒡子、薄荷等同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烦躁神昏,常以连翘心配犀角、莲子心等同用,如清宫汤。

治疗疮疡痈肿,可配金银花、天花粉等解毒消肿之品;治瘰疠多与夏枯草、玄参、贝母等药配用,以解毒散结。

另有连翘心,即青翘晒千,筛取籽实者便是。连翅心尤长于清心热,治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

【用量用法】 6-15克,煎服。

〔原文〕 苦辛而平。色白属金,入肺气分。 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升提气血,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气不利。目赤,喉痹咽痛,两少阴火。齿痛阳明风热。口疮,肺痈干咳,火郁在肺。胸膈刺痛,火郁上焦。下痢腹痛,腹满肠鸣,肺火郁于大肠。并宜苦梗以开之。为诸药舟楫(1),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气,何也?肺主气,肺金清,浊气自下行耳。养血排脓,补内漏(2)。故治肺痈。

李时珍曰:枳桔汤治胸中痞满不通,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也。

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王好古加味甘桔汤,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吐脓血加紫苑,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腹痛加黄芪,发斑加荆防,疫毒加牛蒡、大黄,不得眠加栀子。昂按:观海藏所加,则用药乏大概,亦可识矣。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龙胆、白芨。忌猪肉。

【讲解】 (1)楫(ji)划船的工具。(2〉内漏:指外伤引起的内出血。

桔梗以开宣肺气为主要功效,并能袪痰排脓。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埴物桔梗的根。因其味苦;又称苦桔梗、苦梗,主产于江苏、安徽,故有南桔梗之称。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入肺,善能宣通上焦,以开提肺气为主要功效。其性升浮上行,而利胸膈咽喉,且有良好的祛痰作用, 凡外邪犯肺,痰壅喘促,鼻塞咽痛及胸满气逆等证,不论寒热均为主治。由于本品能开泄肺气,又善祛痰,可促使肺中痰浊脓血 排出体外,故肺痈咳吐脓血之证也常用之。

此外,桔梗因轻浮上升,素有“舟楫之剂”,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故在应用上焦药中多用。然此虽为上升之剂,但升中有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通畅,则肠胃之气疏利;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启闭开癃,故又可用其治痢疾,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此即《内经》所谓“病在下,取之上”的用药方法。

【临证应用】 桔梗治咳嗽痰多,不论肺寒、肺热,皆可应用。治风寒咳嗽,配杏仁、苏叶等,如杏苏散;风热咳嗽配桑叶、 菊花、杏仁等,如桑菊饮;咽痛音哑常与薄荷、牛蒡子、蝉蜕配伍。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借其祛痰排脓之效,配甘草,如桔梗汤。因本品开泄宣散,故阴虚久嗽及有咳血倾向者均不宜用。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桔梗也有炒用者,以缓和辛散作用及对胃肠的刺激。

【原文】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着、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别录》甄权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仲景治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泻满。陶弘景著《名医别录》,发明药性。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肾茎。

用梢。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实,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仲景治伤寒表巳解,心下有水气,喘咳之剂。

李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主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参神功而巳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芩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君、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讲解】 甘草具有补气、缓急、泻火解毒、调和药性等作用,应用极为广泛。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味甘性平,蜜炙用性微温,归心、肺、脾、胃经。甘温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喘等证,生用则性凉,能清热解毒而生肌,治疮疡肿毒,并治咽喉肿痛;其甘缓之性,又能缓急止痛,治脘腹、四肢挛急作痛。

此外,调和诸药,同热药用之可缓其热,同寒药用之可缓其寒,能使补而不致于骤,泻而不致于速。是一味既重要又普通的药物,应用极为广泛,故有通行十二经之称,还善解百药毒,有安国定邦之功,故有国老之称。

如甄权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然甘缓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

【临证应用】 甘草在众多方剂中经常使用,不仅作为辅助之用,本身也确具一定的功效。如洽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多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等,如四君子汤。以本品补心气,振心阳,常用的炙甘草汤,即以炙甘草为主,配阿胶、生地、麦冬、桂枝等,治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甘草在治疗咳嗽、喘息方面多与他药配成复方,如与麻黄、杏仁配伍治风寒喘咳的三拗汤,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治肺有郁热喘咳的麻杏石甘汤。其他止嗽方中亦多用之。

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用甘草甘以缓之,与芍药配伍,即芍药甘草汤,是缓急止痛常用之方。

甘草对于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如配桔梗即甘草桔梗汤,祛痰利咽,治咽痛;配银花,即银花甘草汤治痈肿发热。至于食物、药物、衣药中毒,甘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轻者可单用煎汤服;或与绿豆同用,以增强解毒之效。

此外,本品之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较为突出。如与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附子、干姜辛温燥烈之性,以防伤阴,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与大黄、芒硝同用,能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使泻而不速;与人参、白术、熟地、当归等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与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热药寒药等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

药用之甘草梢即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主治湿热下注膀胱的茎中疼痛,如导赤散即生甘草梢与生地、木通、竹叶组成,以治小便短赤,尿道刺痛之证。

【用量用法】 2一10克,煎服。清火解碍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传统认为本品反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古今虽也有同用之例,但仍在探讨之中,不能轻易妄用。近年来研究报道,廿草长期大剂量单独服用会引起水肿、血压升高等现象,应予以注意。

书名: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 & 光明中医
作者:罗大伦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06-27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4-11-16 14:29: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这个主要由于脾胃虚引起引起的,应该是由于吸收不良,或者营养不好引起的。可以到医院做一下消化内科的检查的,如果有脾胃虚弱引起的,可以配合口服中药的健脾散等口服。要避免吃油腻的食物,避免吃生冷刺激的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可以用核酪口服液增强免疫能力。

  • 温肺补脾:用于肺脾气虚所致的鼻病,症见鼻黏膜苍白、喷嚏、流清涕。若以肺气虚为主,可伴有声音低弱、短气自汗等,宜温补肺气散寒邪,用温肺止流丹;若以脾虚为主,可见面色胱白、怕冷、神疲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宜温脾补气散寒,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附子、...

  • 最好做个鼻部检查,再行相应的治疗。你的情况可能是鼻炎,但还需要具体检查。对于此类炎症,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如果有流清涕,打喷嚏的症状那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