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微阴弦名词解释金匮要略

阳微阴弦名词解释金匮要略如下:
阳微阴弦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概括,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此乃本虚标实之证。
金匮要略简介
书《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的《金匮要略方论》初刊在宋治平三年(1066年),但原刊本已佚。南宋时有一版本为书帕本,此本虽已早佚,但现存一种明代无名氏据南宋书帕本的仿刻本,曾收藏于日本聿修堂中,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亦存一部。

元代根据南宋书帕本的复刻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种,书名为《新编金匮方论》,卷首有邓珍序,作序时间为“至元庚辰”(1340年),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种《金匮要略》刊本。
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在刊《仲景全书》时据邓珍本重新刊刻的《金匮要略方论》(称赵开美本),为现存较早、且为国内学者公认较好的《金匮》传本。
明嘉靖年间(约1522年~1566年)俞桥氏刊《金匮要略方论》(称俞桥本),1929年商务印书馆所编《四部丛刊》中之《金匮要略》初印本即据俞本影印。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吴勉学校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刊入《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称《医统正脉》本)。《四部丛刊》第2次刊印(即1936年印本)改用吴本,不再用俞桥本。
清以后刊本较多,主要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文瑞堂刊本,康熙六十年(1721年)宝纶堂刊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成都邓氏崇文斋刊本,以及1912年江东书局石印本,1954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等。
2023-07-16
mcxzy 阅读 582 次 更新于 2025-04-08 10:51:4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阳微阴弦名词解释金匮要略如下:阳微阴弦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概括,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此乃本虚标实之证。金匮要略简介 书《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

  • 阳微阴弦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概括,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此乃本虚标实之证。金匮要略:系书名。金匮为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指节略本。表明本书内容精要,应当慎重保藏之意。上工:指高明的医生。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实脾:即调补脾脏...

  • 阳微阴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它既是脉象的描述,也概括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阳微”指的是寸脉微,象征着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在中医理论中,“阳”代表着人体的活动、功能等外向的一面,阳气主要表现为生理热、运动、发散等。阳微则意味着这些功能减弱,...

  • 阳微阴弦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概括,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此乃本虚标实之证。金匮要略:系书名。金匮为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指节略本。表明本书内容精要,应当慎重保藏之意。上工:指高明的医生。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实脾:即调补脾脏...

  • 阳微阴弦”,即是胸痹、心痛的病机,也是太过不及的脉象反映。“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则阴寒太甚,水饮内停之征。胸痹、心痛即由上焦阳虚,阴邪上乘,痹阻胸阳,邪正相搏而成。若从脉象言,“阳微”寸脉微弱,“阴弦”即尺脉弦。阳微阴弦出《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对胸痹...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