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下评称:“《金匮要略》乃仲景杂病之书也,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2020-01-02
2020-01-02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下评称:“《金匮要略》乃仲景杂病之书也,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对于王叔和的功劳,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这样评价道:“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到了宋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即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
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高度评价《活人书》,认为它是对张仲景理论的一大增益,称其为第一功。此外,朱肱还有其他医学著作,如《酒经》,以及对医学图像的辑录《内外二景图》。
王叔和对张仲景的贡献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清代名医徐大椿曾称赞王叔和:“若无叔和,焉有此书。”王叔和不仅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张仲景最早的记载。他提到:“医药为用,性命所系。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伤寒杂病论》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的...
张仲景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伤寒的病因、病状、病程及其治疗方法,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这些原则为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的传播有着重大贡献,徐大椿曾评价:“苟无叔和,焉有此书”。《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