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穴:清肝泻热、凉血安神

【取穴位置】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位置】
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功能主治】
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
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穴位配伍】
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穴位治法】
直刺0.5~0.8寸;可灸。
2022-09-20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19 21:10: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重要穴位,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二趾合缝后方的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靠近大拇趾边缘。行间穴有清热泻火、疏肝利胆的作用,尤其擅长清肝胆之火。2. 行间穴不仅能够清利肝胆邪火,还是一种“诊断穴”。当肝胆有火时,轻柔按摩行间穴会感到疼痛,这表明肝经不通,气血瘀滞。

  • 行间穴与太冲穴同位于足面之上,因此按摩时可以从太冲穴向前推按至行间穴。使用刮痧板轻轻向前推刮,可以产生明显的酸胀感,按摩次数以能忍受为度,对清肝泄热效果显著。此外,行间穴对于由情志郁结、肝气条达不畅或湿热内郁引起的胸胁痛、胸闷不舒等症状也有调理作用,有助于平和心情。对于女性因肝...

  • 行间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 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的作用[2]。 本穴为肝经之荥穴,“荥输治外经”,“荥主身热”,故可主治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头面五官病[9]。 肝经荥穴配五行属火,为肝木之子,“实则泻其子”,故取本穴既可疏肝解郁、调气和血,又可清泄肝胆、平肝熄...

  • 行间穴位于太冲穴之上,不少人对这两个穴位位置容易混淆,按摩该穴对于清肝泻热有很好的疗效,特别适合肝火旺盛的人。另外,还能疏肝理气,舒利胸胁,具有泄热解毒的作用。新经络公众号提示:按摩时,顺着“太冲穴”向“行间穴”的方向按摩,这里要注意的是方向可不能错,因为肝火可不需要补,减少肝的压力就算...

  • 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重要俞穴,行,有行走流动之意,间,二者之中也,行间穴,是肝经之气顺传之处,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穴”。行间穴,有清热泻火,疏肝利胆的作用,尤其是清肝胆之火,效果尤佳。行间穴,除了可以清利肝胆邪火外,还是一个“诊断穴”,当你肝胆有火...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