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疽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百会疽的方剂 2 治疗百会疽的穴位 3 治疗百会疽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百会疽 5 百会疽相关药物 1 拼音 bǎi huì jū
2 英文参考 Baihui carbunc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百会疽为病名[1]。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玉顶发、玉顶疽[1]。多因火毒凝结上攻,生于百会穴者[1]。初起形如粟米,根渐肿大如葡萄状,高坚红肿,焮热疼痛,身热畏寒,渴而思冷饮,便秘躁烦,脉见洪数者,宜服黄连消毒饮;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形寒脉细之阳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随证选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已溃可选黄灵药去腐,并用太乙膏盖贴[1]。
参见外痈:外痈为病名[2]。见《外科精义》卷上。指生于体表的痈[2]。初起无头,局部红肿热痛,界限分明,根盘收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2]。重者可有身热、口渴、苔黄、脉数等[2]。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2]。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2]。若未消而脓成,则内服透脓散或黄芪内托散;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2]。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2]。

42022-10-06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12 18:14: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百会疽出自《外科证治准绳》卷三,又称玉顶发、玉顶疽。病因多为火毒凝结上攻,病变部位在百会穴。初期症状表现为类似粟米的肿块,逐渐肿大呈葡萄状,高耸、坚实、红肿,伴有发热与疼痛。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选择。初期可服用黄连消毒饮以清热解毒。若病情发展为肿块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则宜使用托里...

  • 百会疽为病名[1]。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玉顶发、玉顶疽[1]。多因火毒凝结上攻,生于百会穴者[1]。初起形如粟米,根渐肿大如葡萄状,高坚红肿,焮热疼痛,身热畏寒,渴而思冷饮,便秘躁烦,脉见洪数者,宜服黄连消毒饮;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形寒脉细之阳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

  • 在《外科证治准绳》的第三卷中,记录了一种名为百会疽的疾病。它源于火毒在百会穴处的凝聚上攻,初期症状如同米粒,随后根部逐渐肿大,状似葡萄,高耸红肿,伴有强烈的疼痛。对于这种情况,推荐服用黄连消毒饮以进行治疗。如果肿胀扩散平塌,颜色转为紫暗且变得坚硬,应使用托里消毒散。在外部治疗上,可...

  • 风府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7]。 风府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7]。 风府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7]。 风府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7]。 5.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

  • 它被认为能“补脑力、生智慧、降浊气、悦颜色、延年益寿、明目聪耳、齿牙坚固,并且对于治疗百会疽、头晕等症状有帮助”。同时,它还具有“暖妇女子宫、利男子小便”的作用,对女性和男性的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泰山药物志》记载了赤鳞鱼的多种保健功能,如补脑益智、养颜补气等。现代科学...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