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

每一首方剂的组成自然要根据辨证及立法的需要,但是在药物的配伍组成上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关于中药的配伍组方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元代医家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治病也”。明代医家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综《内经》及历代医家所论,方剂组成原则的君、臣、佐、使概念大致如下: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臣药: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为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其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具有三方面意义。其一,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其二,用于减弱或消除君药或臣药的毒副作用,或可以制约君药或臣药的峻猛药性;其三,是用于反佐的药物,也就是说,当病重邪盛之时,人体可能出现“拒药”现象,即服药后立即发生呕吐,这时适当配合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物可以减轻或消除“拒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所用的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被称为反佐药。
使药:具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有引经药之义,即发挥引导方中诸药到达病所的作用;其二,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
以麻黄汤为例,该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方中有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炙甘草3g。其中麻黄辛温,有发汗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效,为君药;桂枝甘温,解肌散寒,调和营卫,具有加强麻黄解表散寒功效的作用,为臣药;杏仁苦温,既可降肺气以助麻黄平喘,又可散风寒以助麻黄、桂枝发汗,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在临床实际中,并不是每一个方剂都必须具备君、臣、佐、使,有时君药和臣药没有毒性,药性也不峻烈,可以不使用具有减低其毒性或减缓其药性的佐药。有时君药本身就具有引经的作用,则无需使药。有时一味药组成一个单方,只有君药,而无臣药和佐使药。有时十几味甚至几十味药物组成一个方剂,君药或臣药可能有两味或者更多味药。总之,要了解中医方剂学这一组方原则,在临床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灵活加以运用。
2019-08-05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1:02: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C

  • E

  • 你好,首先说明我是实习医生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现将“君、臣、佐、...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