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历史时期是

阴阳的概念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家,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期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应用到历史观点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即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事物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相克相生来实现的;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像自然一样。

2014-11-07
阴阳是中国古代汉族圣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对阴阳精确的概括与演述。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早至虞舜时代,舜帝就开始了“测阴阳之物” 的实践。春秋时代孔门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对阴阳做了系统论述。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国学,美学,中医,书法,军事,外交,计算机科学,物理科学,传媒学,建筑堪舆,占卜等等领域。

1.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2.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3.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
详细解释
--《吕氏春秋·察今》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举。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
文献中的阴阳,有以下具体的指称:2014-11-07

在中国的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时期。阴阳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易经》(或称《周易》)中,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阴阳学说的基础。阴阳是指一对基本的相反物理和哲学概念,在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阴阳相生相克、互相转化,是一种能量、力量或物质之间不断变换的动态状态,因此在中国语境中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2023-06-16
阴阳是中国古代汉族圣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对阴阳精确的概括与演述。领悟学堂有具体的内容2021-04-12
阴阳是中国古代汉族圣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对阴阳精确的概括与演述。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早至虞舜时代,舜帝就开始了“测阴阳之物”
的实践。春秋时代孔门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对阴阳做了系统论述。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国学,美学,中医,书法,军事,外交,计算机科学,物理科学,传媒学,建筑堪舆,占卜等等领域。
1.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2.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3.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
详细解释
--《吕氏春秋·察今》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2019-12-15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8:49: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