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肝郁气滞

十二指肠炎是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也称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病因中医病因1.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多因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生冷,嗜食辛辣;或长期饮酒,或久病不愈等,而脾胃内伤,寒热互结于中,致使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所致。2.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多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使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而成;或饮食不节伤胃,使胃失和降,影响肝之疏泄而致。3.肝郁化热,郁热乘胃多因禀赋性格抑郁,情志不畅,使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郁热乘肾或素体胃热内盛,复因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而致。4.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情志不舒,气郁日久,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气虚而运血无力,以致血脉瘀滞;或血寒而使血脉凝涩;或久病人络;或外伤而致瘀血内结。5.中焦虚寒,胃失温煦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饥饱失常,过食生冷;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致中焦虚寒,纳运不健,胃失温煦而发病。6.阴液不足,胃失濡润多因温热病后,伤及胃阴,或吐泻伤津耗液;或因平素喜食煎炒香燥之品;或用温燥之品太过,日久暗耗胃阴,胃阴不足,脉络失养所致。西医病因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刺激性食物、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饮酒、放射线照射等均可引起此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人多合并有十二指肠炎,提示本病可能与某些慢性胃炎病因相同。继发性十二指肠炎或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是一组由各种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包括感染(寄生虫、结核、真菌、霉菌等)、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肠炎、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其它如肝炎、胰腺及胆道疾病,由于局部压迫或蔓延,引起的十二指肠供血障碍等。由此可见,本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病因不同,发病机理也不大一样。流行病学男女比例约为4:1,患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占80%以上)。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例中,本病的发病率约占2.1%~30.3%,发病多在球部,发病率据国内纤维内窥镜检查结果,占上腹部有症状受检病人的10%~16%,其中30%~60%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病机探微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失畅、胃失和降,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阻,而导致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甚则络伤呕血。病理生理学粘膜活检可见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炎性渗出。胃肠化生是慢性十二指肠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病中杯状细胞数增加,肠管上皮细胞活动性增加。绒毛明显减少或萎缩;绒毛顶部上皮细胞的长度明显减低,核呈过度染色,胞浆减少。粘膜固有层中严重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浆细胞和肥大细胞,而中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炎症活动。组织学可将本病分为三型:①浅表型——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绒毛层,绒毛变形或扩大,上皮细胞变化较少;②萎缩型一一炎症细胞扩展到全粘膜层,并有严重上皮改变;③间质型——炎症细胞局限在腺体之间。 治法与方药:1.辨证分型治疗本病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但还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者应以法邪为急;虚证应以补虚为先;若虚实夹杂,当扶正法邪,并根据正邪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法邪,或以法邪为主,兼以扶正。(1)肝胃不和:治法:疏肝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舒肝,香附、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川芎调和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如泛酸甚者,可加乌贼骨、浙贝、瓦楞子以敛酸、止酸和胃;或加左金丸、黄芪、竹茹以清泄肝热,和胃止痛。如疼痛较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加强理气止痛之功;如嗳气较频者加代储石、旋覆花以顺气降逆。(2)肝胃郁热:治法:泄肝和胃。方药:化肝煎加减。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芍药养阴敛肝;丹皮、栀子清泄肝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诸药相伍,可泄肝和胃。如肝郁较甚者,可加柴胡、郁金、香附以舒肝解郁,使火随郁泄;如络伤吐血,加白茅根、侧柏炭、生藕节、白及等以凉血止血;郁热伤阴,证见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如大便干结,加大黄或芦苔以通便泻热。(3)湿热中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减。2014-08-08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1 08:52: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答案】:A 肝气瘀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不欲食,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肝郁气滞可见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情治抑郁或易怒、善太息,或见咽喉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 ...

  • 该症状中医通常会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例如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胃痛、腹痛、胁痛,能够起到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除了柴胡疏肝散外,还有其他一些中药也可以用于治疗此类疾病,例如逍遥丸、旋覆代赭汤、四海舒郁丸等。其中,逍遥丸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

  • 肝郁气滞型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包括胃、脾、肝、胆、肠、肺等。其中,肝郁气滞型胃痛是常见的一种。该病由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横犯脾胃,导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而引发胃痛。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善太息,不思饮食,寐差。

  • 肝郁气滞首先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如果肝郁气滞出现了临床的症状,应该结合兼随症进行辨证调理,比如肝郁气滞导致的胃痛、胃胀,属于肝胃不和、肝腻犯胃,可以用疏肝和胃的方法,比如疏肝和胃丸或者柴胡疏肝散和香苏饮加减。肝郁气滞导致血瘀,可以在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比如血府逐瘀丸...

  • 佛手、青木香、香橼。1、佛手:具有疏肝解郁、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由肝郁气滞或肝胃不和引起的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咳嗽有痰、胸痛等症状。2、青木香:抑菌护肝、理气疏肝、抗菌消炎、降压。3、香橼:疏肝理气、宽中、化痰,用于治疗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嗳气、痰多...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