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为什么是“少与”呢?因为服多了造成严重腹泻,津液就伤了。与治病不能大汗出,只能微汗一样,津液伤了,又转成其它情况的病了。所以调胃承气汤里大黄虽然下四两,其实只让你先服一点点,大便通了也就不服了。方后也注明了“少少温服之”。说说调胃承气汤里的大黄和芒硝这两味药。大黄是植物的根茎,有走窜而寒凉的香气。其香气自然趋下,有泻下破淤之力,既能下宿食,亦能下淤血,用途很广泛。芒硝是矿物质,微酸而咸寒,其清热之力类似于石膏,其散结之力类似于牡蛎,只是性质要酷烈得多在承气汤里取其清热软坚结之力。

大黄擅长破淤阻,芒硝擅长软坚结,所以这两个药经常相须为用。接着讲下面的条文。用桂枝误攻表伤了津液之后,“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也就是继续伤津液,于是陷入阴症了,“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是太阴病之主方,里是三味药,炙甘草,干姜和生附子。这里着重说一下生附子。附子这个药是有毒的,阳毒,号称“扶阳第一药”,阴证没有它是不行的。生附子毒性更强。植物的所谓毒性其实是偏性,凡物皆有毒,看毒理报告,连蔬菜水果都有致死量,只是偏性弱,每公斤体重的致死量很大而已。生附子一般必须煎煮一小时才可服用。那煎煮一小时毒素就分解了吗?当然不是全部分解,是部分分解,因为我们治病靠的就是这种毒素,全分解了就没用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植物毒素的问题。我们知道很多植物未煮熟的情况下都有毒,比如蔬菜里的扁豆,黄花菜。扁豆未煮熟毒死人的情况是有过的。植物毒素和化学毒素不一样,植物毒素一般人体是可以辨认分解的,所以哪怕我们吃一辈子扁豆,里面的残余毒素不会造成累积而肝肾衰竭。化学药品就不一样,化学药品的毒素是人造的,人体很难辨认代解,所以西药吃成肝肾衰竭的很多。附子半夏这样的所谓毒性药材只要不发生煎煮不当的急性中毒,那些老药罐子吃一辈子也没事。附子和半夏这两个药,真治病不要用药店里的,那是用化学药品制过的,已经成药渣了,没有疗效了,而且还有化学毒素。现在的扶阳派用附子动不动几百克一剂药也不见效,这就是用化学药品用所谓新方法炮制传统中药的结果。这是另一个中医面临的大问题,以后再专门讲。生附子这个药大家可以找来没用化学药品制过的试一下,咬一点放在嘴里嚼,都不用咽下去,立刻就会感觉到嘴麻头晕后背发热,说明它的走窜之力是很强的。生附子擅长于走,擅长与将阳气四通八达。这就有一个弊病,阴证的病人首先是胃的生化能力弱,光用阳气通行全身,胃不生化,岂不是更耗散气血,涸泽而渔?所以在《伤寒》里生附子必须和干姜同用,干姜是温里,能促进脾胃的生化能力。炮附子在《伤寒》里是可以单用的,因为附子炮过之后,其通行之力大减,其扶阳之力温和而绵长,没有耗散之弊。在四逆汤里,干姜温里,附子通阳,炙甘草建中补津液,共治太阴里寒。至此,太阳病上篇就讲完了。事实上已经降到了六经之四经,太阳、少阴、阳明、太阴的治法。还有少阳和厥阴没有讲到。慢慢的,大家就对人体的疾病有整体的认识观念了。2022-07-05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11: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答案】:答案:调胃承气汤:来源《伤寒论》。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

  • 调胃承气汤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伤寒吐后,腹胀满者;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包括: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大承...

  • 出自仲景《伤寒论》:疗太阳病三日,发其汗,病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调胃承气汤方。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温温顿服,以调胃承气则愈。忌海藻、菘菜。

  • 所以在《伤寒》里生附子必须和干姜同用,干姜是温里,能促进脾胃的生化能力。炮附子在《伤寒》里是可以单用的,因为附子炮过之后,其通行之力大减,其扶阳之力温和而绵长,没有耗散之弊。在四逆汤里,干姜温里,附子通阳,炙甘草建中补津液,共治太阴里寒。至此,太阳病上篇就讲完了。事实上已经降...

  • 伤寒论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临床常见的三种证候,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区别。相关内容如下:1、三承气汤证都是热证,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和调胃承气汤证都是由于热邪在体内积聚所导致的。大承气汤证多因热结阳明,证见潮热、谵语、大便闭结等。2、小承气汤证多因热结...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