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是什么?如何预防?

心脾两虚又称心脾两亏,指心脏血液不足、脾脏气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症状,多与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有关。症状以心慌、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睡眠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种出血性、更年期综合征等。
总述
心脾两虚主要由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引起。
基本病因
1、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思考过多,不断损耗人体气血,影响食欲,脾胃功能受损,吸收能力降低,气血得不到补充,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2、饮食因素
过食肥甘厚腻、不按时吃饭或饮食不干净等多种问题,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吸收能力降低,气血得不到补充,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3、慢性失血
慢性出血性疾病导致人体血液不断丢失,不断损耗人体气血,心脾等不到气血养护,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心慌、健忘、失眠、多梦易醒;神疲乏力、头晕、面色没有光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部分患者可见皮下紫色斑块;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等。
并发症
心脾两虚严重者可出现气虚血脱的垂危表现,可见心跳过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脉搏微弱几乎感觉不到)等。
治疗原则
心脾两虚治疗原则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要治疗方法是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
1、方药:归脾汤加减。包含党参、黄芪、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等中药。
2、中成药:归脾丸。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私自去药店购买服用。
相关药品
归脾丸
其他治疗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相关腧穴,伴随其他症状者,还可辨证配穴。常用穴位包括内关、三阴交、照海、安眠、心俞、脾俞、足三里等。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补益心脾,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绪波动。
2、心态放松,适度用脑,不可过于劳心费力。
3、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居住环境安静、宽敞舒适、温度适宜。
2、注意劳逸结合,重视 体育 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特殊护理
可进行穴位保健,选择按摩内关、神门、照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 10分钟,一日一次。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建议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可常食蛋、鱼等。还可食用党参、山药、莲子、桂圆、大枣等补心脾之品。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平日可用山药、大枣、粳米适量,煮粥服用。
2、龙眼肉25g、冰糖10g,把龙眼肉洗净,同冰糖放入茶杯中,沸水,加盖闷一会儿,即可饮用。每日1剂,随冲随饮,随饮随添开水,最后吃龙眼肉。此茶有补益心脾、安神益智之功用。
饮食禁忌
尽量不要吃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严禁酗酒、吸烟。
其他注意
1、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少作休息。
3、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措施
预防心脾两虚主要是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原发病。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3、积极治疗贫血、失血等原发病。
2022-05-27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6:39: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此外,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需要调整,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脾两虚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改善心脾两虚的重要方法。红枣和山药是两种非常适宜的食物。红枣具有补血安神的功效,可以帮助改善面色苍白和失眠的症状;而山药则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对于改善气虚和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量增加红枣和山药的摄入量,以辅助调养心脾两虚的体质。另一...

  • 中医治疗强调调理饮食和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中药调理是重要的治疗方式,如黄精、山药、当归等具有滋补益气、健脾养心的功效。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和均衡,少吃油腻食品,多摄取蔬菜水果和粗粮。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管理好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情绪波动。综上所述,心脾两虚是一种...

  • 综上所述,心脾两虚的个体需要在饮食、运动和休息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适量的运动以及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带来的不适症状,提升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 心脾两虚又称心脾两亏,指心脏血液不足、脾脏气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症状,多与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有关。症状以心慌、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睡眠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种出血性...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