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什么症状?会发低烧吗?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相对缓脉(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 、皮肤玫瑰疹。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小儿伤寒一般较成人轻,病死率不高,但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误诊。

流行病学: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病菌由粪便向外排出,通过污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全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节,每年的7~10月,是伤寒的高发季节,与夏秋节人们喜食生冷食物和苍蝇活动频繁有关。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多数起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至5~7上升至39~40℃,且持续不退,除发热外,病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表情淡漠、头痛、全身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相对缓脉,即脉搏跳动与体温上升不相称。在腹部和胸部可见淡红色皮疹,称为玫瑰疹,但少见。约半数患儿有咳嗽,咽部充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病程的第一周末,特异的化验“肥达氏反应”开始转为阳性,有利于诊断的确立。

小儿伤寒的特点是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表现起病急,热型不规则,胃肠道症状明显,无相对缓脉,肝脾肿大明显,容易并发支气管炎,病情也相对较轻。合并肠出血和肠穿孔也较少。

并发症:在发病的2~3周,可合并肠出血和肠穿孔,所以饮食不宜过多,应吃无渣食物。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作用,此类并发症已少见。

治疗与护理:抗生素治疗,现在多使用第三代头孢霉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护理方面: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病儿的消耗,热退以后适当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营养丰富、少渣易消化的低脂肪食物为宜,如豆浆、牛奶、肉汤、蛋汤、米粥、软面条、豆制品,忌食生硬食物,以预防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高热时用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枕冰袋,不宜大量使用退热剂,以免大量出汗引起患儿虚脱。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可用温水擦洗皮肤,用淡盐水漱口。

预防:一、控制传染源,病人应早期诊断,及时隔离治疗以减少传播。二、切断传染途径,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性措施。应切实抓好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及消灭苍蝇、蟑螂等工作,广泛开展卫生宣教,养成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的良好习惯。三、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区应进行预防接种。2013-08-16
伤寒其临床经过可分为4期
1.初期:病程的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阶梯样上升,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
2.极期:一般在病程2-3周.主要表现为高热.消化道症状明显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少数以腹泻为主.神经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循环系统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肝脾肿大.玫瑰疹.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下降,症状好转,脾脏开始回缩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2013-08-16
我不是医生但我是药剂师,我认为是不是伤寒不要自己判断。到医院找医生做具体的检查才能知道2013-08-16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0:58: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人体发生伤寒副伤寒能引起持续低烧的,还可以出现了人体的头痛,头晕,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胀,皮肤皮疹,脉缓等症状,反复发生。指导意见:需去医院就诊,做个伤寒和副伤寒检查,明确本病后,需适当外用些药物如氯霉素,罗红霉素胶囊等可能会逐渐好转的。

  • 持续低烧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包括慢性炎症。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会经历发热、精神不振、疲劳、头晕和头痛等初期症状。病程较长、厌恶油腻食物、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需警惕。若感冒后持续不适并伴有上述症状,应尽早诊断治疗。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涵盖呼吸系统(如上呼吸道感染...

  • 例如严重的颅脑损伤、脑炎、脑出等等,都会引起体温升高。严重的皮肤病,也可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然后引起的这种发热性。同时也有生理期性的这种发热,像女性在经期或者排卵时期,也会出现这种低热的状态。同时药物过敏也会引起发热,一般称为是药物热,通常以抗感染药物最常见。

  • 患者出现体温一会正常、一会低烧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引起的原因不清,可能与患者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出现的细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以及风湿热、结核等有一定的关系。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建议患者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患者出现体温忽高忽低的原因。

  • 若发烧超过两周不迟的。(1)发病较急,多为消化系统感染,如痢疾、肠炎,有接触传染病人史,多为急性传染病或急性炎症、肝炎、急性阑尾炎、伤寒、支气管炎、肺炎、流鼻涕、败血症等疾病,要引起足够重视。(2)若发烧时出现嗓子痛,同时伴有腹胀、腹部压痛、呕吐、腹痛、咯痰、胸痛,胸部叩诊有异常者,多...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