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即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小儿疾病诊断中,应当四诊合参。但小儿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且小婴儿不会言语,较大儿童言不足信,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因此,历代儿科医家都特别重视 望诊 ,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包括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以及排出物、分泌物(形、色、质、量等)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 健康 或疾病状态。小儿望诊内容主要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1.望神色 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正常小孩子二目精彩有神、表情生动活泼、面色红润有光泽、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为有病小儿。
在望神色时,以望面色最为重要。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若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呈红色,多属热证;面呈黄色,多属体虚或有湿;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癖、主惊;面呈黑色,多主寒,或内有水湿停饮。
2.望形态 指观察小儿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姿态。
凡筋骨强健有力、肌肉丰满润泽、毛发密黑有光泽、姿态灵动活泼者,属于发育良好,为 健康 表现。反之多属有病,如小儿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五迟证;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婴幼儿泄泻、呕吐大伤津液。
通过动态的观察,也可发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如小儿喜伏卧者,为食积或有虫;喜蜷卧而苦恼者,多为腹痛等。
3.审苗窍 苗窍是指舌、鼻、目、口、耳及前后二阴,为五脏的外候。详察苗窍的变化,可以了解其相关内脏的病变。
(1)察舌 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许多心的病证在舌部往往有所反应,且舌通过经络与许多脏腑相关联,所以脏腑的病变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临床上主要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这三方面的变化。
正常小儿舌体柔软,伸缩自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反之则见于各种疾病,如舌体嫩胖、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舌质淡白,多为气血虚亏;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阻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而见剥苔,多为津伤阴亏所致。
另外,还需注意小儿舌质一般较成人红嫩,初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2)察鼻 鼻为肺窍,是呼吸的孔道。察鼻主要是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
如流清涕伴鼻塞,为风寒感冒;流黄浊涕,为风热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鼻翼翕动,为肺气闭塞所致。
(3)察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目。察目包括眼睑、眼珠及瞳仁等在内。
正常小儿两目精彩有神,目珠灵活,开阖自如。反之则多为病态表现,如睡时眼睑张开而不闭,多属脾虚;若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或为惊风之先兆;瞳孔缩小或散大或不等,对光无反应,病情危殆。
(4)察口 口为脾之窍。察口与口味,可以了解脾胃等脏腑病变。察口主要观察唇、齿、咽及口腔黏膜。
如唇色淡白是气血虚亏;牙齿过期迟迟不出,多为肾气不足;咽痛微红,且伴灰白色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多为白喉;两颊黏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5)察耳 耳为肾之窍。小儿耳丰垂厚色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属病态或肾气不足。
(6)察二阴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皆属肾。前阴是指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指肛门。如男孩尿道口发红瘙痒,小便淋漓涩痛,或女孩前阴红而湿,均为湿热下注的表现。
4.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因斑与疹常相伴出现,统称斑疹。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疹,点小量多,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小儿发疹的疾病较多,如疹色暗红,先稀后密,先头胸后四肢,多见于麻疹;疹小淡红稀疏,发和收都快者,多见于风疹。
5.察二便 大小便的变化,对诊断小儿疾病有一定意义。
正常新生儿大便呈糊状,一日三次左右。正常小儿大便色黄而干湿适中,反之则为疾病表现,如大便燥结,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的,多为内伤乳食;大便呈果酱色,并伴阵发性哭吵,常为肠套叠。
正常小儿小便为淡黄色。若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刺痛,多为湿热下注之热淋;小便清长量多,多为寒证或肾阳亏损。
6.察指纹 是中医对小儿疾病诊断的一种独特方法,主要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一条青筋,按指节由近及远可分为风、气、命三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多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沉浮、色泽、部位等会发生变化。浮主表,沉主里。红主寒,紫主热,青主燥,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现于风关,病情轻浅;现于气关,病情较重;现于命关,病情危重;若指纹到达指尖,透关射甲,则病情多危重。
察指纹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若指纹与病证不符合或病情轻浅、指纹变化不显著,当遵循“舍纹从证”,以确保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和嗅口气、大小便气味等。
1.啼哭声 正常小儿哭声较洪亮而长,并有泪液。小儿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饥饿、口渴、睡觉或尿布潮湿,如饥饿的哭声多绵长无力;哭声骤起而连续不止,可能是大小便或虫咬等因素引起,应细心检查。
小儿啼哭,也可能是病态的表现,如哭叫拒食且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
总之,小儿哭声以洪亮为实证,以微细而弱为虚证。
2.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稳。若小儿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多为鼻塞;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是为哮喘;呼吸窘迫,面青呛咳者,常为异物堵塞气道;呼吸微弱及吸气如哭泣样,为肺气欲绝之状。
3.咳嗽声 咳嗽轻扬,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多属肺燥;咳声重浊连续不已并有回声者,为顿咳。
4.语言声 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语声过响,多言躁动,常属阳热有余;语声低弱,多语无力,常属气虚心怯;若小儿惊呼尖叫,多为剧痛、惊风。
三、问诊
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小儿年龄和表达的局限性,主要向家长询问,年长儿也可自己陈述。
1.问年龄 不同年龄的小儿往往有不同的疾病。如脐风、胎黄等多见于一周内新生儿;遗尿则发生在三岁以上小儿;麻疹大多发生在出生后六个月的婴幼儿。
2.问病情
(1)问寒热 寒热即指发热和怕冷而言,不同的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如小儿恶寒发热无汗,多为外感风寒;寒热往来,多为邪郁少阳;傍晚或午后低热,伴盗汗者,为阴虚发热,称“潮热”。
(2)问汗 正常小儿睡时头额有微微汗出,一般不属于病态。白天稍动即汗出且量多者,为自汗,是气虚不固摄;若入睡后汗出,睡醒后汗止,为盗汗,是阴虚或气阴两虚;汗出如油淋漓不止者,是亡阳虚脱。
(3)问头身 婴幼儿头痛常表现为反常哭闹,以手击头或摇头,较大儿童能诉说头痛、头晕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和不适。如头痛兼见恶寒发热,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属急惊风。
(4)问二便 主要询问大便的次数、质地和形、色及小便的量和气味等。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每天3-5次是正常的。如大便次数多且稀薄,为脾不健运;大便次数多有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小便清长,为肾阳虚亏,下元不固。
(5)问饮食 包括纳食和饮水两方面。正常小儿能按时按量乳食。若不思乳食,或进食不多,为脾胃虚弱;腹胀满不思饮食伴口臭,为伤食积滞;能食而便多不化,形体消瘦,见于积滞证。在饮水方面,若渴喜饮冷,则为热证;渴喜饮热,或口不渴,则为寒证。
(6)问胸腹 询问患儿胸腹的感觉,在诊断时有一定意义。如胸胀满而频咳,为风邪束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五心烦热,常为心之气阴不足;腹痛隐隐,能触及条索状东西且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证。
(7)问睡眠 小儿的正常睡眠是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临床上有食积、虫积、受惊时容易影响睡眠。痰蒙清窍时容易导致嗜睡和昏睡。
3.问个人史 包括生产、喂养、生长发育及预防接种史等。要问清是否足月、顺产,孕期母亲的营养和 健康 情况等,以及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也是诊断儿科疾病的辅助手段之一。
1.脉诊 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这六种基本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脉浮轻按即能触及,多见于表证;沉脉重按才能触及,多见于里证;迟脉脉搏迟缓,来去极慢,一息五六次以下,多见于寒证;数脉脉搏频速,来去急促,一息七次以上,多见于热证。有力者为实证,无力者为虚证。
2.按诊 包括按压和触摸头颈、四肢、胸腹、皮肤等。
(1)头囟 正常小儿前囟闭合时间是12 18个月,后囟闭合时间是3 4个月。囟门迟闭者,为肾气不足;囟门凹陷常见于呕吐、泄泻大量丢失水液;囟门高凸常见于脑积水等;囟门不能按时闭合,头缝开解,则为解颅。
(2)四肢 四肢厥冷,多属阳虚;四肢挛急抽动,多为惊风。
(3)胸腹 胸肋处触及串珠,多见于佝偻病;若左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脾肿大,右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肝大。正常小儿腹部柔软温和,如腹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为虚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胀痛加剧,为里实腹痛;脐周腹痛,有条索状包块,多属蛔虫证;形瘦,腹胀青筋显露,多为疳积。
(4)皮肤 从皮肤的状况了解寒、热、汗的情况。如肌肤冷汗多者,多为阳气不足;肌肤热无汗者,多为实热、高热所致;手足心灼热者,为阴虚内热。
推广小儿推拿疗法,普及 育儿 知识,惠及你、我、他 。
本文来源于《小儿推拿学》
2022-07-12
在小儿疾病诊断中,应当四诊合参。但小儿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且小婴儿不会言语,较大儿童言不足信,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因此,历代儿科医家都特别重视 望诊 ,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包括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以及排出物、分泌物(形、色、质、量等)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 健康 或疾病状态。小儿望诊内容主要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1.望神色 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正常小孩子二目精彩有神、表情生动活泼、面色红润有光泽、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为有病小儿。
在望神色时,以望面色最为重要。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若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呈红色,多属热证;面呈黄色,多属体虚或有湿;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癖、主惊;面呈黑色,多主寒,或内有水湿停饮。
2.望形态 指观察小儿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姿态。
凡筋骨强健有力、肌肉丰满润泽、毛发密黑有光泽、姿态灵动活泼者,属于发育良好,为 健康 表现。反之多属有病,如小儿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五迟证;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可见于婴幼儿泄泻、呕吐大伤津液。
通过动态的观察,也可发现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态,如小儿喜伏卧者,为食积或有虫;喜蜷卧而苦恼者,多为腹痛等。
3.审苗窍 苗窍是指舌、鼻、目、口、耳及前后二阴,为五脏的外候。详察苗窍的变化,可以了解其相关内脏的病变。
(1)察舌 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许多心的病证在舌部往往有所反应,且舌通过经络与许多脏腑相关联,所以脏腑的病变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临床上主要观察舌体、舌质和舌苔这三方面的变化。
正常小儿舌体柔软,伸缩自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反之则见于各种疾病,如舌体嫩胖、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舌质淡白,多为气血虚亏;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阻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而见剥苔,多为津伤阴亏所致。
另外,还需注意小儿舌质一般较成人红嫩,初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2)察鼻 鼻为肺窍,是呼吸的孔道。察鼻主要是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
如流清涕伴鼻塞,为风寒感冒;流黄浊涕,为风热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鼻翼翕动,为肺气闭塞所致。
(3)察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目。察目包括眼睑、眼珠及瞳仁等在内。
正常小儿两目精彩有神,目珠灵活,开阖自如。反之则多为病态表现,如睡时眼睑张开而不闭,多属脾虚;若两目呆滞,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或为惊风之先兆;瞳孔缩小或散大或不等,对光无反应,病情危殆。
(4)察口 口为脾之窍。察口与口味,可以了解脾胃等脏腑病变。察口主要观察唇、齿、咽及口腔黏膜。
如唇色淡白是气血虚亏;牙齿过期迟迟不出,多为肾气不足;咽痛微红,且伴灰白色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多为白喉;两颊黏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5)察耳 耳为肾之窍。小儿耳丰垂厚色润,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反之则属病态或肾气不足。
(6)察二阴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皆属肾。前阴是指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指肛门。如男孩尿道口发红瘙痒,小便淋漓涩痛,或女孩前阴红而湿,均为湿热下注的表现。
4.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因斑与疹常相伴出现,统称斑疹。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疹,点小量多,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小儿发疹的疾病较多,如疹色暗红,先稀后密,先头胸后四肢,多见于麻疹;疹小淡红稀疏,发和收都快者,多见于风疹。
5.察二便 大小便的变化,对诊断小儿疾病有一定意义。
正常新生儿大便呈糊状,一日三次左右。正常小儿大便色黄而干湿适中,反之则为疾病表现,如大便燥结,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的,多为内伤乳食;大便呈果酱色,并伴阵发性哭吵,常为肠套叠。
正常小儿小便为淡黄色。若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刺痛,多为湿热下注之热淋;小便清长量多,多为寒证或肾阳亏损。
6.察指纹 是中医对小儿疾病诊断的一种独特方法,主要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一条青筋,按指节由近及远可分为风、气、命三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多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若发生疾病,指纹的沉浮、色泽、部位等会发生变化。浮主表,沉主里。红主寒,紫主热,青主燥,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现于风关,病情轻浅;现于气关,病情较重;现于命关,病情危重;若指纹到达指尖,透关射甲,则病情多危重。
察指纹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若指纹与病证不符合或病情轻浅、指纹变化不显著,当遵循“舍纹从证”,以确保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二、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和嗅口气、大小便气味等。
1.啼哭声 正常小儿哭声较洪亮而长,并有泪液。小儿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饥饿、口渴、睡觉或尿布潮湿,如饥饿的哭声多绵长无力;哭声骤起而连续不止,可能是大小便或虫咬等因素引起,应细心检查。
小儿啼哭,也可能是病态的表现,如哭叫拒食且伴流涎烦躁,多为口疮;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
总之,小儿哭声以洪亮为实证,以微细而弱为虚证。
2.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稳。若小儿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多为鼻塞;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是为哮喘;呼吸窘迫,面青呛咳者,常为异物堵塞气道;呼吸微弱及吸气如哭泣样,为肺气欲绝之状。
3.咳嗽声 咳嗽轻扬,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多属肺燥;咳声重浊连续不已并有回声者,为顿咳。
4.语言声 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语声过响,多言躁动,常属阳热有余;语声低弱,多语无力,常属气虚心怯;若小儿惊呼尖叫,多为剧痛、惊风。
三、问诊
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小儿年龄和表达的局限性,主要向家长询问,年长儿也可自己陈述。
1.问年龄 不同年龄的小儿往往有不同的疾病。如脐风、胎黄等多见于一周内新生儿;遗尿则发生在三岁以上小儿;麻疹大多发生在出生后六个月的婴幼儿。
2.问病情
(1)问寒热 寒热即指发热和怕冷而言,不同的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如小儿恶寒发热无汗,多为外感风寒;寒热往来,多为邪郁少阳;傍晚或午后低热,伴盗汗者,为阴虚发热,称“潮热”。
(2)问汗 正常小儿睡时头额有微微汗出,一般不属于病态。白天稍动即汗出且量多者,为自汗,是气虚不固摄;若入睡后汗出,睡醒后汗止,为盗汗,是阴虚或气阴两虚;汗出如油淋漓不止者,是亡阳虚脱。
(3)问头身 婴幼儿头痛常表现为反常哭闹,以手击头或摇头,较大儿童能诉说头痛、头晕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和不适。如头痛兼见恶寒发热,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属急惊风。
(4)问二便 主要询问大便的次数、质地和形、色及小便的量和气味等。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每天3-5次是正常的。如大便次数多且稀薄,为脾不健运;大便次数多有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小便清长,为肾阳虚亏,下元不固。
(5)问饮食 包括纳食和饮水两方面。正常小儿能按时按量乳食。若不思乳食,或进食不多,为脾胃虚弱;腹胀满不思饮食伴口臭,为伤食积滞;能食而便多不化,形体消瘦,见于积滞证。在饮水方面,若渴喜饮冷,则为热证;渴喜饮热,或口不渴,则为寒证。
(6)问胸腹 询问患儿胸腹的感觉,在诊断时有一定意义。如胸胀满而频咳,为风邪束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五心烦热,常为心之气阴不足;腹痛隐隐,能触及条索状东西且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证。
(7)问睡眠 小儿的正常睡眠是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临床上有食积、虫积、受惊时容易影响睡眠。痰蒙清窍时容易导致嗜睡和昏睡。
3.问个人史 包括生产、喂养、生长发育及预防接种史等。要问清是否足月、顺产,孕期母亲的营养和 健康 情况等,以及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也是诊断儿科疾病的辅助手段之一。
1.脉诊 小儿脉诊较成人简单,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这六种基本脉象,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脉浮轻按即能触及,多见于表证;沉脉重按才能触及,多见于里证;迟脉脉搏迟缓,来去极慢,一息五六次以下,多见于寒证;数脉脉搏频速,来去急促,一息七次以上,多见于热证。有力者为实证,无力者为虚证。
2.按诊 包括按压和触摸头颈、四肢、胸腹、皮肤等。
(1)头囟 正常小儿前囟闭合时间是12 18个月,后囟闭合时间是3 4个月。囟门迟闭者,为肾气不足;囟门凹陷常见于呕吐、泄泻大量丢失水液;囟门高凸常见于脑积水等;囟门不能按时闭合,头缝开解,则为解颅。
(2)四肢 四肢厥冷,多属阳虚;四肢挛急抽动,多为惊风。
(3)胸腹 胸肋处触及串珠,多见于佝偻病;若左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脾肿大,右胁肋下按之有痞块,属肝大。正常小儿腹部柔软温和,如腹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为虚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胀痛加剧,为里实腹痛;脐周腹痛,有条索状包块,多属蛔虫证;形瘦,腹胀青筋显露,多为疳积。
(4)皮肤 从皮肤的状况了解寒、热、汗的情况。如肌肤冷汗多者,多为阳气不足;肌肤热无汗者,多为实热、高热所致;手足心灼热者,为阴虚内热。
推广小儿推拿疗法,普及 育儿 知识,惠及你、我、他 。
本文来源于《小儿推拿学》
2022-07-12